温斯顿·斯本塞·丘吉尔(1874—1965),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位特殊的得奖人。瑞典学院的颁奖辞中说:“一项文学奖本来意在把荣誉给予作者,然而这一次却相反,是作者给了这项文学奖以荣誉。”在 91年的漫长生涯中,丘吉尔创造了多方面的业绩,他是位著作等身的作家,著有战地通讯、演讲、小说、历史、传记和回忆录多种,此外他还是位相当不错的画家,然而,他的主要身份还是政治家,并且长期处在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
丘吉尔出身于英国大贵族家庭,他是第七代马尔巴罗公爵的孙子,1874年 11 月 30 日诞生于牛津郡布伦海姆宫。他先后毕业于哈罗公学军事专修班和桑赫斯特军校骑兵专业。青年时曾在吉巴、印度、苏丹和南非等地积极从事殖民主义战争并担任战地记者,撰写了大量生动的通讯、报道。1899年他在南非的勇敢表现以及传奇性的经历,使他迅速成名并于翌年当选为国会议员。嗣后,他在几届内阁中先后担任过 9 种重要的大臣职务。从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天起,他就坚决反对布尔什维主义,这不仅因为他反对俄国单独与德国媾和,从而损害协约国的利益,更主要的是他从根本上反对那里新建立的社会制度,他的这种顽固的反共态度至死不变。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丘吉尔仍有其积极的一面,这就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他很早就认清了纳粹主义的本质并且在战前不知疲倦地予以揭露和抨击,他反对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主张加强军备以遏制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1939年 8 月 23 日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9 月 1 日,德国全面入侵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法国战败投降、张伯伦下台的危难时刻,丘吉尔出任英国战时内阁首相兼国防大臣,领导英国人民在欧洲单独作战,坚决抗击侵略。1941年 6 月 22 日苏联遭到德国的突然袭击,丘吉尔当机立断,把意识形态的分歧搁置起来。努力促成了与苏联的合作。由于中、美、英、苏结成伟大的同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 1945年迫使德、意、日三国无条件投降,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同年 7 月,丘吉尔在英国大选中下台。此后他以在野党领袖的身份不断抨击所谓的苏联“扩张”和“暴政”。1946年他在美国富尔顿市的演说中,公开使用“铁幕”一词,成为“冷战”开始的标志。“二战”结束,丘吉尔反共的面目又暴露无遗,这是我们必须清醒地加以辨析的。1951年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丘吉尔再次出任首相。1953年丘吉尔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5年 1 月 24 日,
丘吉尔在伦敦逝世。
瑞典学院 G·利列斯特兰德院士在向丘吉尔夫人颁奖前说:“英语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奇妙而灵活的手段”,而丘吉尔“是一位举世公认的英语大师。” “他的纪念碑式的传记作品早已成为经典,他的关于当代历史的著作流泻出深刻、精湛的第一手知识,文体明晰,洋溢着幽默与宽宏的精神。”他特别指出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困难时期的“言语以及与之相应的行动唤起了世界各地千百万人们心中的信念和希望。”
(薛鸿时)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