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萨缪尔·贝克特

萨缪尔·贝克特(1906—),用法语和英语写作的爱尔兰剧作家和小说家,生干都柏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学生时代去巴黎游历,结识侨居巴黎的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曾担任他的秘书,深受其影响。1927年毕业于部柏林三一学院,1928年至 1930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任英文讲师,并与人合作把乔伊斯的一些作品译成法文。1932年后漫游欧洲大陆,并为先锋派杂志撰秘。1938年定居巴黎,在德国占领期间参加抵抗运动,后因秘密组织暴露被迫去未占领区务农。他从青少年时代便开始文学创作,战争结束前,他用英文写了关于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的论文、长篇小说《莫非》和《瓦特》。战后,他主要用法文写作。1946年至 1950年是他的创作高峰,主要作品有两幕剧《等待戈多》(1952),它是荒诞派戏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体现了他虚无主义的人生观,以别开生面的荒诞戏剧手法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
的小资产阶级对现实感到的颓丧和绝望。他还写了三部曲小说《莫洛依》(1951)、《马洛纳正在死去》(1951)和《无名的人》(1953),其中《莫洛伊》曾被某些评论家称为 20 世纪的杰作之一。《等待戈多》获得成功后,贝克特又接连创作出比《等待戈多》更荒诞的几部剧作。如《结局》,主要描写一家三代在绝望中等待死亡的来临,半身不遂的哈姆坐在轮椅里,他的没有下半身的父母则在垃圾桶里,他的义子因病只能站不能坐,这些残缺不全的人无论身心都是有残疾的,他们是 20 世纪资本主义畸型儿的象征性写照。《最后一盘录音带》(1958)中,69 岁的孤残老头反复播放自己 30年前生日的录音,对人生无常发出无可奈何的悲叹。《啊!美好的日子》(1961)中女主人公维尼身陷灼热的沙土中,却保持乐观,不停地唠唠叨叨,只要丈夫听见她的唠叨,她就认为这一天美好无比。《喜剧》中的人物连名字都没有,呆在瓦罐里,只露出脑袋,机械地说着一些毫无意义、互不连贯的话。这些剧作主要表现人生在凄凉、荒诞的世界里是多么无意义。贝克特在戏剧手法上大胆创新,创造出许多新奇,又十分符合剧情的戏剧语言,他的试验对戏剧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1969年,他获得诺只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主要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并且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

(张容)

为您推荐

1971年-巴勃鲁·聂鲁达

巴勃鲁·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社会活动家,本名内弗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尔托,1904年 7 月 12 日生于智利中部的帕拉尔小城。祖辈住在乡村,以种植葡萄和酿酒为生..

1972年-海因里希·伯尔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1917年生于科隆,1985年卒于博恩海姆——梅尔滕,父亲是细木雕刻匠。1937年伯尔于科隆国立文科中学毕业后便在一家书店当学徒,这时他就开始..

1973年-帕特里克·马丁代尔·怀特

帕特里克·马丁代尔·怀特(1912—),澳大利亚小说家、戏剧家。1912年 5 月 28 日出生千英国伦敦,在澳大利亚悉尼乡间父亲的农场里度过童年。他自幼酷爱读书,喜爱文学。9 岁时就陶..

1974年-埃温德·雍松

1974年-哈里·马丁逊

哈里·马丁逊(1904—1978),瑞典诗人、小说家。出生于瑞典南部布莱金厄省的亚姆斯霍格镇。父亲原是船长,后离船经商。他 6 岁时,父亲病故,母亲丢下 7 个孩子只身前往美国谋生。..

1975年-埃乌杰尼奥·蒙塔莱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1896—1981),意大利诗人,出生于热那亚城,其父是一家化工公司经理。由于天生一副好嗓音,他自幼师从著名歌唱家西沃里,后因导师的早逝而中断声乐学习,但..

1976年-索尔·贝娄

索尔·贝娄(1915—),美国小说家,1915年 6 月 10 日生于加拿大的魁北克,父母是来自俄国的犹太移民。贝娄的童年在蒙特刊尔的犹太人居住区度过。9 岁时随父母迁居美国芝加哥,在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