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巴勃鲁·聂鲁达
巴勃鲁·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社会活动家,本名内弗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尔托,1904年 7 月 12 日生于智利中部的帕拉尔小城。祖辈住在乡村,以种植葡萄和酿酒为生。
聂鲁达自幼喜欢看书,学生时代开始写作。不断在特穆科的学生刊物和圣地亚哥杂志上发表诗篇。1919年他的诗《理想小夜曲》获毛莱省文艺竞赛三等奖。1920年,他又以其诗作获特穆科“春天的节日”竞赛一等奖。同年被推为特穆科学生文学协会主席。
中学毕业后进圣地亚哥教育学院学法语,由于对文学的爱好和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染上了无政府主义思想。1921年以长诗《节日之歌》获全国学联举办的文艺竞赛活动一等桨。192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黄昏》,第二年又出版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两部诗集的主题都是爱情和大自然及对往事的回忆,充满孤独,悲伤的情调。接着又出版诗集《奇男子的引力》(1925)、《戒指》(1926)。
1924年至 1927年间,聂鲁达放弃大学学习,全力投身文学创作,引起父亲不满,中断了他的生活费。他不得不靠翻译、打杂和卖画度日。
1927年在友人帮助下他谋得去缅甸当领事的机会,从此进入外交界,先后任驻锡兰、雅加达、新加坡、布宜诺斯艾利斯、巴塞罗那、马德里领事,驻墨西哥总领事和驻法国大使。
1925年到 1935年,创作了两集《在地球上的居所》,其中的诗篇以晦涩的语句、费解的联想、神秘的隐喻和低落的情调表达诗人的悲哀、失望、痛苦和对死亡的看法。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聂鲁达其时正担任驻马德里领事。他怀着对法西斯的仇恨和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创作了著名的长诗《西班牙在我心中》(1937)。1939年任巴黎领事,全力以赴从事营救被法国当局投入集中营的西班牙人的工作。
1945年被选为国会议员,并获得国家文学奖,同年加入智利共产党。1948年受到反动当局的通缉,被迫转入地下,坚持斗争和创作。
二次大战后,创作并出版了一系列重要诗作,其中有歌颂拉美历代英雄人物及普通人民、揭露罪恶的掠夺者、压迫者和独裁者、赞美祖国智利的史诗《诗歌总集》(1950),有召唤民主精神、仿效惠特曼自由诗体的长诗《伐木者,醒来吧》(1946),有歌唱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诗集《葡萄园和风》(1954)等。
1949年 2 月离开智利,去苏联,1950年被授予斯大林国际和平奖金,1951年被选入世界和平理事会。此后曾来我国访问。1953年 8 月,智利政府撤销了通缉令,回国时受到热烈欢迎。后来多次出国访问,参加国际会议。同时创作了以咏物为主的通俗诗集《元素之歌》(1954),《新的元素之歌》(1956)和《颂歌第三集》(1957)以及《爱情十四行诗 100 首》(1959)。
1957年被选为智利作家协会主席。60年代发表诗集《英雄事业的赞歌》
(1960)、《智利的岩石》(1961)、《黑岛杂记》(1964)、《在匈牙利进餐》(1965)、《鸟的艺术》(1966)、《沙漠之家》(1966)等,以及《聂鲁达全集》(1968)。
1970年被智利共产党推荐为总统候选人。由于人民阵线推荐阿连德为唯一的候选人,聂鲁达迟出竞选。后被阿连德政府派往法国任大使。
1971年,“因为他的诗歌具有自然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和
梦想”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973年 9 月 11 日,阿连德政府被皮诺切特发动的军事政变推翻,9 月
23 日,聂鲁达病逝于圣地亚哥,终年 69 岁。
诗人去世后,其夫人玛蒂尔德在朋友的协助下出版了他的遗作,包括诗集《分离的玫瑰》、《冬天的花园》、《2000年》、《黄色的心》、《问题集》、《挽歌》、《海与钟》、《挑剔集》。这些诗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悲欢和无所寄托的心境。还有长篇回忆录《我承认,我曾历尽沧桑》(1974)和散文集《我命该出世》(1974)。
(朱景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