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温德·雍松(1900—1976),瑞典作家。出生在瑞典北部的布登市,原名乌洛夫·厄尔纳尔。父亲是工人。由于雍松早年丧母和父亲劳累多病,他是寄养在叔叔家里长大的,幼年生活十分艰苦,仅仅上过小学。1914年,
14 岁的雍松外出流浪,在铁路沿线寻找各种活计,当过流放木材的工人,据木工人,机车上的火夫等等,饱尝了低层人民的痛苦生活。1921年,雍松到欧洲大陆谋求生计,原先指望能从事新闻通讯工作,由于德国和法国政局动荡,经济不景气,他未能如愿,只好在餐馆里做杂工。打工之余,雍松开始写作。他的早期创作是富有时代气息的现实主义作品,尖锐地批判资产阶级和市侩的一切卑鄙龌龊,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工人群众政治上的觉醒,如描写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尖锐冲突与斗争的《提曼斯和正义》(1925),描写北部小城镇小学教员的清贫生活和精神上苦恼的《黑暗中的城市》(1927)和讥嘲城市资产阶级生活的《离开哈姆莱特》(1930)等。
1925年至 1930年他侨居巴黎期间,开始吸收和模仿法国作家纪德的“生
活的横切面”的写作手法和乔伊斯的意识流表现手法,他的作品逐渐转向心理分析,如《回忆》(1928)和《对巨星陨落的评论》(1929)等。
1930年后雍松返回瑞典,这时欧洲大陆上纳粹主义兴起,他不断撰写文章,抨击法西斯主义,反对希特勒的独裁专制。在创作方面又转入现实主义,如揭露资本主义丑恶的《波宾纳克》(1932)和抨击官僚主义制度的《黎明中的雨》(1933)等。1934 至 1937年,雍松的代表作《乌洛夫的故事》问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雍松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他批评瑞典的中立政策,编辑出版秘密小报,声援丹麦和挪威的地下抵抗运动。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一些反法西斯为题材的作品,如《夜间演习》(1938)和《士兵归来》(1940)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雍松侨居瑞士和英国,并创作了不少历史小说或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小说,如描写希腊古代船长奥德修斯冒险故事的《拍岸的浪》(1946)、以法国 17 世纪宗教审判故事为题材的《玫瑰与火之梦》(1949)以及描写 8 世纪法国查理大帝残酷镇压农民暴动的《陛下的时代》(1960)等。
雍松一生共著书 20 余部。作品结构严谨,描写细腻。他于 1957年被选为瑞典学院院士,曾获瑞典文学大奖(1936)、小诺贝尔文学奖(1956)、北欧理事会文学奖(1962)等。1974年与另一位瑞典作家哈里·马丁逊同获诺贝尔文学奖。
(石琴娥)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