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
这是比昂松最著名的社会问题剧之一。剧本所反映的是商品社会中常见的现象。主人公钱尔德是挪威一家啤酒厂厂主,同时又是一个投机金融家。由于经营不当,他正面临着破产的厄运。但他决不善罢甘休。他想方设法拉拢信托公司管理人林德和啤酒厂经理雅柯伯逊等人以争取贷款,挽救失败的命运。钱尔德共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华保格品行端正,她提醒父亲不要走歪门邪道,以免落得更为悲惨的下场。小女儿西妮只知贪图享受。她倚仗父亲的富有得到了哈玛副官的爱情。钱尔德的秘书桑尼斯向华保格求爱,遭到了拒绝。他向钱尔德报告,工厂已没有现金来支付工人的工资了。在一次宴席上,钱尔德极力奉承林德等人,希望继续得到他们的支持。林德等人也虚伪地称颂钱尔德。没想到宴席刚散,律师伯伦特就对钱尔德宣布他的工厂已破产。钱尔德陷入了绝望的深渊。他在妻子的帮助下,准备潜逃国外。但为时已晚,破产管理人已进入他家,查封了他的家产。破产后的钱尔德到处都遭人白眼。西妮的未婚夫哈玛见此情形,抛弃了西妮。而秘书桑尼斯仍默默爱着华保格。他表示原意把自己的一笔存款献出来,帮助钱尔德重振产业。华保格则怀疑他的这种自我牺牲的动机。她决定竭尽全力帮助父亲。几年后,钱尔德终于重新振兴了起来。桑尼斯告诉钱尔德破产申请已撤销。但他却准备去美洲。华保格认识到了他的高尚品德,打消了猜疑,两人终于结成眷属。看到钱尔德重又发达起来,林德、雅柯伯逊等人又开始光顾钱尔德的新居。
这部剧本很能代表比昂松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思想。作品有力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嘲讽了资本家虚伪、贪婪的可耻面目,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尤其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比昂松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这部剧本中得到了清楚的体现。但作品也充满了改良主义的色彩。主人公一旦悔过自新便很快重振家业,这似乎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作者显然是想说明社会罪过可以通过人们的道德更新得到消除。这是他世界观中幼稚、局限的一面。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