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
著名的普罗旺斯长诗。1851 年开始创作,1859 年于阿维尼翁连同法译本一起印行,立即被公认为不仅是主张用法国南方奥克语写作的文学流派:“菲列布里什”的最有意义的作品,也是 19 世纪欧洲文学的杰作。长诗由 12 章组成,结构颇有特点,介于中世纪的武功歌和浪漫派以民间传统为主题的叙事诗之间。
男主人公樊尚是贫穷的藤柳编制工,他是个热情、聪明、勇敢、能干的英俊少年。一天傍晚,他同老父流浪到朴树庄,由于善讲故事而赢得农庄主女儿米蕾伊的赞赏。从此樊尚经常到农庄来,两个年轻人在农活中互相帮助,逐渐萌发了爱情。在一次采摘桑叶的愉快过程中,他俩彼此倾诉了绵绵情意。然而米蕾伊的父母对她的婚事却另有打算。美丽、纯洁的米蕾伊忠于樊尚,一连拒绝了 3 个富有的求婚人。其中第 3 个求婚人乌里亚是个十分凶暴的人,他不甘心失败,向樊尚挑衅。两人展开一场恶斗。乌里亚不足樊尚的对手,被打倒在地,但他趁樊尚放开他之际,卑鄙地用三齿叉把情敌刺成重伤,但他在乘船逃离时遭到了报应,淹死在罗讷河里。3 个牧猪人发现奄奄一息的樊尚,把他抬回朴树庄。米蕾伊看护心爱的人儿,为他上山去找洞窟仙女,治好了他的伤。樊尚求他父亲去向米蕾伊的父母提亲,但农庄主夫妇重视的是财富而不是人品,不顾女儿的心意,把樊尚的父亲赶走了。绝望的米蕾伊难以承受失去爱人的痛苦,决定从家里出走,独自徒步去朝圣牧人们信奉的三圣玛丽,恳求她们的帮助。她经过长途跋涉,精疲力尽地抵达海边的教堂,但在酷热的阳光照射下得了致命的日射病。她死在赶来寻找她的情人樊尚的怀里,周围是她的懊悔莫及的父母和为她哭泣的善良的人们。
这首长诗的主要情节并不复杂,但在描绘普罗旺斯的风光和习俗方面十分出色,有不少现实主义的农村生活场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诗中还穿插着许多民歌、谚语、神话、传说,故事套着故事,只有戏剧效果和强烈的吸引力。语言抒情、优美,比喻独特、生动。女主人公米蕾伊被塑造成“大地的女儿”,形象可爱动人。作者在长诗的开头自称为“伟大荷马的谦卑学生”,表明他在用奥克语创作诗歌方面的雄心壮志。这首乡村史诗标志着奥克语文学发展的开端。
《米蕾伊》发表后立即获得广大读者的赞扬和热爱,同时也得到不少诗人、作家加拉马丁、马拉梅、左拉、都德、法朗士等的好评。1862 年,作曲家夏尔·古诺(1818—1893)想把《米蕾伊》改编成歌剧,征得诗人同意后,
他到普罗旺斯去同米斯特拉尔会晤并亲自体验生活。歌剧写成后于 1864 年 3 月 19 日在巴黎的抒情剧场首演,分 5 幕 19 场。其中有不少名歌,尤以根据原著第 3 章改编的二重唱《玛嘉丽之歌》(由樊尚向米蕾伊间接诉说爱情),借用了普罗旺斯古老的民间曲调,最为脍炙人口。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