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1912)
罗曼·罗兰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共分 10 卷。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个贝多芬式的音乐家,出生于德国一个小城镇,父亲是宫廷乐师。他 6 岁就开始作曲,显露出卓越的音乐天才。小说的前 3 卷描绘了他饱尝痛苦的青少
年时代,他对封建贵族和庸俗艺术的鄙视,以及他对几位女子的恋情。第 4 卷《反抗》是一个转折点,他发现德国的艺术就是谎言,与反动文化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他在德国感到窒息,渴望更加自由的生活。有一次他看到官兵欺压乡民,因仗义救人而打死了一名军官,不得不离开德国流亡巴黎。以后 3 卷描写了他在巴黎的生活。他对法兰西文明憧憬已久,渴望在巴黎施展抱负,然而法国的现实却使他大失所望,不但文艺界成了乌烟瘴气的集市,整个法国社会也和德国一样腐败堕落。为了维护艺术的纯洁和人格的尊严,他开始扦击资产阶级商品化的文化艺术。他在巴黎和青年诗人奥里维结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在德国时曾见过奥里维的姐姐。小说倒叙了奥里维姐弟的童年和他姐姐的去世。第 8 卷写奥里维婚后的生活和克利斯朵夫与已婚的女友葛拉齐亚的微妙感情。在第 9 卷里,奥里维在五一节示威中受伤死去,克利斯朵夫也因警察追捕而逃到瑞士,他的朋友勃罗姆收留了他。可是他却和勃罗姆的妻子阿娜产生了强烈的爱情,并且发生了不应有的关系,他为此痛不欲生。最后一卷写他晚年虽已举世闻名却离群索居,灵魂已被一生的痛苦所净化,逐渐获得了安宁。他用一种新的目光来观察世界,和青年时代的女友葛拉齐亚也保持着柏拉图式的圣洁爱情,最后他在病榻上回首往事并安详地去世。
罗曼·罗兰为写这部长河小说构思和写作了 20 年。一开始他想刻画一位贝多芬式的音乐家,并把主人公取名为“克拉夫特”。即“力量”,全书应该有一种欢乐的基调。但是罗曼·罗兰在写作过程中逐渐改变了最初的意图,在描绘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小说的规模越来越大,最后终于成为“一代行将消失的人的悲剧”。他力图通过小说向各个民族发生呼吁,用博爱的精神把各民族团结起来。这部小说不仅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框架,笔调无拘无束,犹如行云流水,而且具有音乐的节奏。1915 年,罗曼·罗兰由于“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这虽然是为了表彰他反对战争的人道主义立场,但显然与《约翰·克利斯多夫》的巨大成就也是分不开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