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
小说通过对自鸣得意、市侩气十足的商人乔治·巴比特的刻画,嘲讽所有的美国商人,并以此全面地抨击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剖析了美国社会的精神实质。
巴比特在美国典型的中西部城市泽尼思市做房地产经纪人,生活舒适,市内业务一帆风顺。他突然厌倦了自己的生活,与朋友保罗一起去缅因州度假。回到泽尼思后以进取的姿态投入各种活动,为一位朋友竞选市长,做了几宗成功的房地产交易,还被选为“促进俱乐部”的副主席,成为该市的一位要人。好友保罗犯罪身陷囹圄,使他精神抑郁,开始在情场里鬼混。这时他在政界的立场也出现了变化,赞成自由主义思想。因此他失去了一些老朋友,危及了他的企业。他屈服了,回复到小说开始时的那个巴比特,继续做社会规范的奴隶。
巴比特是刘易斯嘲讽的对象。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的典型,他显出一副公正诚实的模样,实际上却无时无刻不在觊觎别人的钱财,他表面上是一个讲信用的买卖人,谈起生意用词几近宗教术语,暗地里在不合法的欺骗中大发横财,他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而洋洋得意,抱怨别人“只顾物质、看不见美国的优越性是在精神和智力方面”,而自己的社交举止却粗俗不堪;他表面上保持着对太太的忠诚和体贴,可心里总想试试别人妻子的滋味,并最终勾搭上了风流寡妇坦妮斯·朱迪克。
刘易斯把小说背景放在一个兴旺的现代化的中等城市,其意义不在于鞭鞑一个巴比特,而在于揭示一代美国资产者的精神特点。小说问世之后,巴比特这个名字便成了一切市侩的代名词,也成了美国资产阶级虚伪、庸俗和两面派的生活作风的典型称谓。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