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大利战场为背景,通过美国中尉亨利的战争遭遇,描述了战争如何毁灭人的精神、扼杀人的爱情以及人与人之间无谓地相互残杀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明确地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思想认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意大利救护队服役的美国中尉亨利与英国护士凯瑟琳萍水相逢,互生爱意,但亨利并非发自内心地爱,他把与凯瑟琳的交往视为逢场作戏。不久,亨利负了重伤,被转移到米兰的红十字医院治疗,在那里同凯瑟琳再次相会。这次重逢攸亨利产生了强烈的爱的欲望,他们昼夜相聚,生发出真正的、互相依赖的爱情。可是好景不长,亨利伤愈后 3 周接到返回部队的通知。他刚回救护队,就因意军惨败而撤退,途中被意军误认为德军的奸细而逮捕。他在等待处决时伺机逃脱,历尽艰险,一直潜逃到施特累沙才找到了凯瑟琳。他们躲开隆隆的炮声,在旅馆度过了一段愉快的生活。数天后,亨利身份暴露,他们逃到中立国瑞士,在那里熬过了一冬。然而春天里凯瑟琳母子死于难产,亨利徒然哀伤。
尽管这部小说赞美军人的品德,但作者的厌战情绪驱使他描写了从战争世界到爱情王国的迁移。通过战争中的耳闻目睹,亨利明白了各国政府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狂热宣传完全是弥天大谎,他体味出了“神圣”“光荣”“牺牲”这些字眼的讽刺意义——战场上的牺牲好比芝加哥的屠宰场。战争的残酷和混乱使亨利最终感到了厌倦;身负重伤陷于无所不在的死亡威胁之中,令他渴望充满温暖的生活。在与凯瑟琳的相爱中,他找到了这种生活。永别了战争之后,爱情成为他生活的全部内容。而爱人既死,他的精神也就完全崩溃了。在凯瑟琳死去之前,他已隐约地悟出了死亡和苦难是一个定数,他能逃出可怕的战场,却无法逃脱死神的魔掌。它暗示着:生存实质上就是场悲剧。因而亨利不可避免地充满悲观幻灭情绪。残酷的帝国主义战争毁灭了亨利的本该是美好的人生。
这部小说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像主人公亨利中尉一样,海明成本人也曾服役于意大利军队,腿部也曾严重受伤。不过,海明成本人的人生观似乎要比小说表达的更为成熟和乐观。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简短而真切的内心独白引领读者亲历其境,
环境描写充满情感与寓意,语言简练含蓄,富有表现力。《永别了,武器》显示了海明威艺术上的成熟。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