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
《赫索格》与贝娄的其它作品相比,更能表现他。心灵的两个方面”:郁闷的一面和生气勃勃的一面。《赫索格》涉及许多社会问题,但是作者不对这些问题作直接的客观描述,而是通过主人公写信、内心独白和反思加以表述,重点放在小说同名主人公的灵魂如何受难上。
历史学教授赫索格第二次离婚后精神受到沉重打击。他出现了使人不可理解的行为,例如讲课讲到一半,突然停下来写自己的心得;又如他给 50 多人写了发不出去的信,信的对象包括社会知名人士、亲戚朋友,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活着的和死去的,甚至写给上帝和他自己。平时他通过回忆与联想叙述了家庭和他自己的情况。花店女主人希望和他建立家庭,他害怕她,离开纽约。到了朋友家,心里不安,又返回纽约。有一次他飞到芝加哥,拿着手枪去探望女儿,还想伺机报复女儿的继父。他见到女儿的继父待她很好,扫消了杀人的念头。他接女儿出去游玩,出了车祸之后他独自跑到乡间,住进一幢古老的屋子,原想投入大自然怀抱,不想花店女主人闻讯赶来,他又忙着清理打扫,准备晚饭。最后他躺在沙发上,“过一会儿他会向塔特尔太太(帮忙收拾屋子的女人)叫喊:‘塔特尔太太,酒点水,把灰尘压下去。水槽里有水。’可是现在还不叫她。现在,他对任何人都不发任何信息。没有,一个字也没有。”
这部小说一方面说明敏感善良的知识分子如何不适应纷乱的现代社会,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另一方面又企图在纷乱的现状中排除异化的情绪。他通过写信和反思涉及到人类与战争、失业、犯罪、环境污染、人道精神的失落,人的异化等等社会问题。最后主人公似乎找到了宁静,但作者暗示这种宁静是短暂的,不知是孕育着希望还是新的纷乱的开始。作者认为纷乱也不可怕,因为人就是为“做自己灵魂的主人而与非个人化作斗争”。
《赫索格》大量运用回忆、推测、联想、意识流、感觉和反思等手段表现了人物的内心运动,这种流动来自现实世界对人的压迫,又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应。作者通过这种辐时的折光表现了当代人的苦闷、困惑和受难。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