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所当然》

(1959)

这是一首约 1500 行的长篇组诗,为诗人的代表作。诗人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觉与祖国及人类命运的见解结合起来,将自我情感与历史哲理结合起来,将现代手法与传统形式结合起来,通过诗人意识的发生成长来“显示人类从起源到现今的缩影”。他以此为出发点,以希腊正教礼仪为模式,从圣母赞美歇的题目“理所当然应该赞美你”获得诗题,采取了基督教堂的建筑结构来创作诗歌,同时又运用了圣经典故和宗教赞美诗的格式,使诗歌显得雄伟庄严。全诗分《创世颂》、《受难颂》和《光荣颂》三部分,分别反映基督降生、受难、死亡、复活、永生的过程。

《创世颂》有 7 首,与《圣经》中创世的 7 天对应。《受难颂》是全诗主体,篇幅最长,有颂诗 18 首,赞歌 12 曲,散文诗 6 章,它们前后对称交错排列。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反映了诗人的经验,认为要解救人类的苦难只有积极的参加斗争,把个人融于整体,短暂化为永恒是人类必由之路。这部被称为“抒情式史诗”的作品以精心的结构,庄严的辞藻,鲜明而深厚的民族感情,加之现代艺术的全新表现,使之成为诗歌界倍受推崇的杰作。

(唐丽娟)


为您推荐

《伊莎之谷》

(1955) 米沃什的长篇小说。出版于法国巴黎。这是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它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历史背景,反映出刚刚获得独立的立陶宛所遇到的民族和社会的矛盾。主人公..

《没有名字的城市》

(1969) 米沃什的一部诗集,出版于法国巴黎。这部诗集包括了他 1965 年到 1969 年所写的诗歌,有短诗,也有组诗。在以诗集《没有名字的城市》为题名的组诗中,诗人以一个远离故土的..

《迷惘》

(1935) 小说主人公基恩是一位崇尚孔盂学说的汉学家。对社会、对其他人有一种厌恶、敌视的情绪,经常孤芳自赏、爱书成癖,自认为是世上唯一有个性的人物,基于这种情绪的支配,..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百年孤独》

(1967) 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重要的代表作。出版时在西方引起“一场文学地震”。小说以虚构的马孔多小镇为背景,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 7 代人的命运:老布恩迪亚为逃避被他杀死..

《家长的没落》

(1975)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重要长篇之一,被认为是“经典之作”。作者从 1958 年开始酝酿,1968 年动笔到 1975 出版,历时 18 年之久。 小说写的是一个独裁者罪恶的一生。他是个畸形儿..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1981) 小说是根据发生在 1951 年的真人真事写成的,具有纪实小说的特点。为了找一个称心如意的美丽少女为妻,出身显贵的巴亚多·圣·罗曼来到加勒比海一个小镇,看上了家境贫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