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文】: 前二十一回,作者集中表现了小说主人公缠绵的儿女之情。
该回,作者却出其不意地从宝钗生辰引出了宝玉悟禅的情节描写。从表面看,宝玉悟禅是要断七情,绝六欲,从此再不当那多事的“情种”;但从具体的情节描写来看,宝玉悟禅又始终不离一个“情”字。无怪脂砚斋在该回评语中称:“宝玉悟禅亦由情。”可见,作者写宝玉悟禅是假,儿女情长才是真。
宝玉悟禅,先由宝钗说戏引起,从后文看,宝玉悟禅的思想似乎是受了戏中词藻的影响。其实不然,因为,如果宝玉当时已接受了净心寡欲的佛教禅宗思想的话,那他就不可能马上又堕落情网,参与调和湘云和黛玉之间的隙恼。
文中描写那湘云,只因心直口快,将那唱戏的小旦与黛玉作比,宝玉怕恼了黛玉,忙把湘云瞅了一眼。这一瞅,虽是十分细小的动作,却明显表示出宝玉对黛玉的关切之情。
这一瞅,也瞅出了许多烦恼,先是湘云赌气忙着要走,以后又一味将宝玉责怪,直待宝玉情急,赌咒罚誓才作了结。可是这里一波未平,那里一波又起,宝玉在湘云那里讨了一个没趣,只得又来寻黛玉,可那里料想到,黛玉恼他比湘云更甚。
宝玉“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恼,方从中调和,不想反落了两处的贬谤”。如果说,宝玉此时已存超尘脱俗的禅宗思想的话,那他绝不可能自寻那么多的烦恼。
再从他一气之下写下的那首诗来看,既是谈禅,也是说情,表面上是谈禅,实际上是言情。当然,对这首含意双关的诗,也只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黛玉才能认定他并非真悟,因此,稍经点破,宝玉便无言可答。由此可见,宝玉的悟,实际上是他的感情得不到湘云和黛玉的理解引起的,因此不可能是真悟,他写诗的目的说穿了就是要使别人理解他。
因此,可以说是饱含感情的,而这种感情由于为谈禅的思想所掩盖,因此就表现得更加炽烈、深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