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文】: 自二十三回起,作者便用较大的篇幅曲折地描写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纠葛。
此回作者大书二玉的心事,不仅点明了宝黛爱情纠葛的奥秘,而且将宝黛互相爱慕时复杂、细腻的心理活动作了真实的描写,从而使人物的感情显得更加丰满动人。
文中描写那宝玉因自幼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及如今稍明时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
黛玉亦是如此。从心理特点来分析,宝黛二人正处于情窦初开的青少年阶段,心理上的变化使他们对异性充满了热烈的追求;另一方面,害羞的心理状态又时时抑制了这种热情的奔放。
从他们当时所处的时代来分析,封建社会末期正是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男女之间的婚姻完全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的,因此,男女之间即使有了爱情也只能埋藏在心底,很少能有一诉衷肠的机会。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作者采用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达宝黛双方的感情,应该说是非常恰当的。
在表现方法上,作者将人物的内心独白与激烈的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使人物强烈的感情互相撞击,迸发出动人的爱情之火。文中描写宝玉因见黛玉病了,心里放不下,饭也懒得去吃,不时来问黛玉,可黛玉却并不领情,回说道:“只管看你的戏去,在家里作什么。”宝玉一方面因昨日张道士提亲心中大不受用,现在又受了黛玉的抢白,心中的烦恼加了百倍。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便由此而起。接着,作者又写了二人的内心活动,“宝玉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堵我,可见我心里一时一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这内心的独白,虽然是无声的,但它却最直接地坦露了两颗充满痛苦和炽爱的心,同时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象这样运用大段的内心解剖来描写人物心理,实不多见。
在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方面,作者显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特点。
宝黛二人同样是怀着深深的爱,但在宝玉的心中则更多地充满了一种激情。如“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愿。”而黛玉则是在缠绵的感情中颇多心眼。如“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为我而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可见是你不叫我近你,有意叫我远你了”。
虽是极短的两段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却准确地显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特点。可见作者在人物刻画方面有着独到的功力。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