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佩六国相印(古书情节)

苏秦,洛阳人。与张仪同就学于鬼谷先生。他辞别先生,回到家中,一家欢喜。数日后,苏秦欲出游列国,合家人极力反对。苏秦欲在家乡求取功名,去见周王,却被左右阻住。苏秦回家,卖掉家产,得黄金百镒,制黑貂裘为衣,治车马仆从,遨游列国,访求山川地形,人民风土,尽得天下利害之详。苏秦到秦国,游说秦惠文王,上书十余万言。秦王不听。苏秦留秦一年多,黄金用尽,貂裘破败,卖掉车马和仆从,作为路费,步行而归,父母见他如此狼狈,大声喝骂;妻子正在织布,不肯下机相见;苏秦饿极,向嫂子要饭吃,嫂子不肯做饭。苏秦记起鬼谷先生曾说,若游说失意,可熟玩《阴符》书,自有进益,他闭门探讨,穷尽其趣,昼夜不息;疲倦思睡时,用锥自刺大腿,血流到脚。这样苦悟一年,天下大势如在掌中,他向弟弟苏代、苏厉讲解,两人也觉得有些道理,各自帮他一些路费。苏秦见秦国不用他的谋略,思一摈秦之策,东投赵国,没有结果。苏秦再北游燕国,求见燕王,左右不为他通达。住一年多,金钱早尽,饥饿于旅邸。恰值燕文公出游,苏秦伏谒道左。文公得知是苏秦,不由大喜,带他进朝。苏秦对燕文公分析说:“当今天下诸侯仅剩七个,秦国特别强暴,不时蚕食鲸吞诸侯土地;如果燕国结连列国,天下为一,同心同德抗御强秦,那么就可以永安百世。”文公认为大有道理,派他联络各国。苏秦再到赵国,赵肃侯见燕国贵客到来,降阶迎接。苏秦劝肃侯与列国在洹水约会,交盟定誓,结为兄弟,联为唇齿。秦攻一国,则五国救援,如有败盟背誓者,诸侯共伐之,肃侯喜悦,给苏秦佩相印,赐以大第,又以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匹,使为“纵约长”。此时,秦国出师攻魏,魏败,割十城求和。肃侯担心秦移兵攻赵,要苏秦留下计策。苏秦叫来心腹毕成,嘱以密计,授以多金,叫他按计行事。却说张仪自离鬼谷回到大梁,要求魏主用他,没有允许。他赴楚投相国昭阳门下。昭阳丢失和氏璧,见他赤贫,疑他偷盗,毒打一顿逐出。张仪回到魏国,听说苏秦在赵很得意,想去访求。恰遇一个自称贾舍人的商人要到赵国,载他去见故人。到了赵国,张仪连投数次名刺,苏秦总辞以事繁,不能马上召见,约以时日,一推再推,张仪欲走,旅店老板又坚决不放行,贾舍人也不见面,及至见到苏秦,苏秦竟傲不为礼;吃饭时,苏秦在堂上珍羞满案,张仪面前不过一肉一菜。饭后,苏秦出语相讥,把张仪羞辱一顿。张仪怒甚,愤愤而出,正遇贾舍人。张仪向他讲了见苏秦时情景,又说:“欲游秦国,恨无资斧。”贾舍人慨然自任,为张仪付旅店欠账,再用车把张仪送往秦国。途中,贾舍人为张仪制衣装,买仆从,凡是张仪需要的,不惜财费,到了秦国,又大出金帛,贿赂秦惠王左右,为张仪延誉。此时,秦惠王正悔恨失掉苏秦,听说张仪来,很高兴,即时召见,拜为客卿,与他谋划诸侯之事。贾舍人辞别,张仪感恩不尽,贾舍人笑着向张仪揭开真相:苏秦正倡“合纵”之约,担心秦攻赵败其事,想到能得到秦国权柄的只有张仪,又恐张仪不就,故意激怒他,使他西行入秦,张仪对贾舍人说:“请你转告苏相国,他在世之时,我决不会说‘伐赵’二字,以此报答他成全我的恩德。”苏秦用计止住秦国伐赵,又游说齐、楚、魏、韩诸国。苏秦路经洛阳时,诸侯各派使者送他,仪仗旌旄,前遮后拥,车辆辎重,连接二十余里。周天子听说苏秦将来,预先派人扫除道路,设供帐于郊外迎接。苏秦的母亲柱杖啧啧惊叹,苏秦的两位弟弟及妻嫂俱俯伏郊迎。赵肃侯封苏秦为武安君,遣使者约会齐、楚、魏、韩、燕五国之君,俱到洹水相会。六王歃血成盟,封苏秦为“纵约长”,兼佩六国相印,金牌宝剑,总辖六国臣民。

为您推荐

以熊换女(古书情节)

宁王去陕西户县一带狩猎,在树林草丛中发现一个大柜,锁得很严实,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个少女,据少女说,她姓莫,家乡昨夜来一伙盗贼,其中有两个和尚,这两个和尚在打劫后..

永嘉舟子(古书情节)

湖州小客把生姜卖给永嘉富人王生,讲价时发生争执,王生把小客推跌在门槛上昏死过去,在王生救护下复苏,王给以酒食表示歉意,并给以匹绢。小客上船回家,向船家叙述了自己的..

令尹子文三仕(古书情节)

子张问孔子,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官,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三次被罢免,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子。每一次免职,他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诉给接位的人。这个人怎么样..

杨戬馆客(古书情节)

崔光清廉(古书情节)

南北朝时的北魏,自从孝文帝太和年间把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之后,国家逐渐富裕起来,国家仓库物品满溢,只得把钱绢不加保管地随意地堆积在廊屋里,也没有统计数量。太后决定赐..

恩情庙(古书情节)

广东顺德某乡有一条河,春夏水涨时水流很急,凭渡船而过。一天,渡船人已满,有个十四五岁少女,姿容端丽,手持一枝春兰花,上了渡船。船上人看她美丽,称赞她的花,她不好意..

医贫(古书情节)

上海叶天士精通医理,医术甚高,求医者络绎不绝。有一天坐轿子出诊,有个乡里人在路上碰着,请叶看病。叶试了脉,说:“你六脉均调,有什么病呢?”乡人说:“我患的是穷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