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
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义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这篇游记是作者贬官滁州后所作。全文以“乐”字为线索,写作者体会到的山水之乐、醉中之乐,以及与民同乐之乐,洋溢着一种悠闲自得、轻松愉快的惰调,透露出作者官场失意后寄情山水的闲适心理。

本文把人物活动和山水放在一起描写,既写山水之美,更写山水之美引起的人心之乐。写景则始写“环滁皆山”,继写“西南诸峰”,再写琅邪山、酿泉,最后写到醉翁亭,层层渲染,风景如画一般展现出来。写人之情,则引出醉翁,点出“醉翁之意”;细写山间四时、朝暮风光,突出“醉翁之乐”。最后由众人之乐写出太守心中之乐、与民同乐之乐。文章写景有声有色,抒情委婉曲转,富有诗情画意。句式参差错落,连用二十一个“也”字,更使文章情思流溢、韵味十足。

为您推荐

祭石曼卿文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敭,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 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

朋党论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

苏洵

..

六国论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内翰执事;洵布衣穷居,常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

周敦颐

..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