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45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词作鉴赏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


词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隔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毛晋盛赞这几句为“古乐府俊语”(《姑溪词跋》),可谓一语中的。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一脉遥通。这样以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是感情的深化与升华。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


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为您推荐

忆秦娥 ·用太白韵14

忆秦娥 ·用太白韵 李之仪 清溪咽。 霜风洗出山头月。 山头月。 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 凌歊望断音尘绝。 音尘绝。 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写景抒..

谢池春7

谢池春 李之仪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 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 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 正佳时,仍晚昼。 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 不见又相..

菩萨蛮16

菩萨蛮 舒亶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 去住若为情,西江潮欲平。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惜别词。作者词中以一推一挽之情..

虞美人 ·寄公度 16

一落索 ·蒋园和李朝奉94

一落索 ·蒋园和李朝奉 舒亶 正是看花天气,为春一醉。 醉来却不带花归,诮不解看花意。 试问此花明媚,将花谁比? 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 词作鉴赏 这首词紧扣赏花来写..

减字木兰花 ·竞渡23

减字木兰花 ·竞渡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词作鉴赏 黄裳的这首词以龙舟竞渡为题..

倦寻芳慢20

倦寻芳慢 王雱 露晞向晚,帘幕风轻,小院闲昼。 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 倚危墙,登高榭,海棠经雨胭脂透。 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 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