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登凌歊台感怀14

临江仙 ·登凌歊台感怀

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词作鉴赏



这首词,当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

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实际上,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目的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李之仪的家乡今山东无棣)。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下片点明题意:“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清愁”,当指目前所触起的新愁。词人“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至于愁些什么,词人并未明言,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诗人块然独处,竟无人可为解愁。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却,这里作“岂”

解,“却应”即“岂应”。词人目睹凌高欠台下春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诗句。但李之仪这里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姑溪词提要》谓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可谓一语中的,总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这首词就是明证。



为您推荐

临江仙9(宋词点评)

【原文】: 高咏楚词酬午日(3)。。 【意译】: 时逢端午,我只能以长歌《楚辞》来抒发自己的悲怀,沦落他乡,季节更迭,时光流逝得太快了。 五月里,石榴花火红如焰,但我怎么看也觉得不如西京洛阳美人的舞裙更让人感到鲜艳夺目。..

临江仙18(宋词点评)

【原文】: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小楼西角断虹明(4),旁有堕钗横。。 【意译】: 夏日的傍晚,在远处浓绿的柳林上空,传来了阵阵轻雷。 硕大而稀疏的雨点,珠玉般地打在池中的荷叶上,仿佛要把那翠如玉盘的荷叶敲碎..

临江仙19(宋词点评)

【原文】: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5)。 。 【意译】: 我从睡梦中醒来,放眼窗外,只见高高的楼台上阁门紧锁;酒意已经消失,环顾室内,帷帐帘幕虚掩低垂,像是诉说冷清和寂寞。 去年春天的离愁别恨,此时..

临江仙10(宋词点评)

临江仙5(宋词点评)

【原文】: 忆昔西池池上饮(2)。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 安稳锦衾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 。 【意译】: 想当初,年年和朋友们在汴京西池畅饮豪谈,彼此间意气相投,曾有过多少令人..

临江仙16(宋词点评)

【词题】: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5)。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 【意译】: 回想当年在洛阳午桥上宴饮,在座的大多是出类拔萃的名士豪杰。 皓月当空,流水轻淌,倒映在水面上的明月好像和河水一起静静地流去了。幽静的杏花苑..

画阁临江飞鸟外,丹崖拔地暮云旁。

【原文出处】:清·王士祯《登观音阁眺望》 雕刻粉饰过檐宇、窗栏的楼阁耸立在长江边,高高的阁顶在飞鸟之上。 被夕阳染红的弘济寺石壁,拔地而起与晚云齐高。诗句写从楼阁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