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柯子 ·忆旧36

南柯子 ·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

家?


词作鉴赏



此为忆旧词,写词人夏日旅途中的一段感受,反映他对浮世生活的一往情深。

开篇两句写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人,正走江边潮湿带沙的路上,或许是向那远十里外的青山丛林去找寻挂单的寺庙。两句写出了一幅山水映带的风景画面,这画面隐衬出画中人孤身行旅中的寂寞感。根据仲殊的生活经历推断,他所以到处游方,并非完全为了虔心礼佛,而是或者寻道访友,或者想借旅游来纵情山水,消除俗虑。下面他骤然发出“数声啼鸟怨年华”的慨叹,这何尝是啼鸟怨年华,而是行客自已途中听到鸟声油然而起年华虚度的怅恨。鸟啼花放,原是快意畅游的大好场景,可对一个弃家流浪的行脚僧人来说,感到的却是“凄凉时候”,前面再冠以“又是”二字,说明这种飘泊生涯为时已经不短了。作者能把旅途中的见闻感受用词笔如实写来,情景并茂,显示了他的浓郁诗情和坦率性格。

过片进一步以“残月”、“晓霞”点明这是一个夏天的早晨,白露冷冷,清风拂拂,残月方收,朝霞徐敛,作者继续行走没有归宿的路上,他一面欣赏着这清爽夏朝的旅途光景,一面也咀



嚼自己长期以来萍踪无定的生涯况味。行行重行行,不觉来到一处绿杨堤岸的荷池旁边,池中正开满荷花。一个人浪迹天涯,缺少的正是个谈心旅伴,当此孤寂无聊境地,美丽的荷花一下竟成了难得的晤谈对象。“绿杨堤畔问荷花”,这一“问”颇有情趣。“问荷花”,显出了词人清操越俗的品格,暗示出只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才配作自己的知己。亭亭玉立的荷花以它天然的风韵唤起了他的美好记忆,使他恍然意识到这里是旧地重游。他清楚记得那次来时,为了解除行旅劳倦,曾向这儿一家酒店买过酒喝,乘醉观赏过堤畔的荷花。这一切都因眼下荷花的启发而记忆犹新。于是最后他欣然向荷花发出问话:“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那人家”是自指,“家”此用作语尾词,是对“那人”的加强语气。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还记得年前到此买酒喝的那个人么?”于此情景相生的妙笔中可以见出僧人的性格、风趣,和他那任真自得的飘洒词笔。

本词作者是一位性情坦荡、不拘礼法的和尚,被苏东坡称作“胸中无一毫发事”的诗僧。本词即是这位诗僧真性情、真才情的真实流露。



晁补之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晚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少有才名,年十七,随父赴杭州新城,著《七述》,谒通判苏轼,自此受知于轼。

元丰二年(1079)进士,授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中,任太学正,以李清臣荐,召试学士院,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出判扬州。绍圣中,坐元祐党,贬监处州、信州酒税。徽宗立,任为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大观四年,知泗州,到任不久病卒,年五十八。《宋史》、《东都事略》有传。与黄庭坚、秦观、张耒俱从苏轼游,并称“苏门四学士”。著有《鸡肋集》七十卷,词集六卷,名《晁氏琴趣外篇》。王灼《碧鸡漫志》谓补之词“学东坡,韵制得七八”。


为您推荐

水龙吟 ·次歆林圣予惜春64

水龙吟 ·次歆林圣予惜春 晁补之 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 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 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 算春常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 有。 春..

摸鱼儿 ·东皋寓居29

摸鱼儿 ·东皋寓居 晁补之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湘浦。 东皋嘉雨新痕涨,消嘴鹭来鸥聚。 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 无人独舞。 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洒尽未能去..

洞仙歌 ·泗州中秋作94

洞仙歌 ·泗州中秋作 晁补之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 永夜闲阶卧桂影。 露凉时,零乱多少寒,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 粉。 待都将许多明,付..

临江仙 ·信州作94

临江仙61

临江仙 晁补之 绿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 垂杨低映木兰舟。 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 青鸾无计入红楼。 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杨州。 词作鉴..

八声甘州 ·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晁补之33

八声甘州 ·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晁补之 谓东坡、未老赋归来,天未遣公归。 向西湖两处,秋波一种,飞霭澄辉。 又拥竹西歌吹,僧老木兰非。 一笑千秋事,浮世危机。 应倚平山栏槛..

秋蕊香33

秋蕊香 张耒 帘暮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 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 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词作鉴赏 此词为作者离开许州后,为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