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西都作96

鹧鸪天 ·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

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词作鉴赏

此词系作者从京师返回洛阳后所作,故题为“西都作。”该词是北宋末年脍炙人口的一首小



令,曾风行汴洛。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这是有深意的。据《宋史。文苑传》记载,他“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年间,钦宗召他至京师,欲授以学官,他固辞道:“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终究拂衣还山。这首《鹧鸪天》,可以说是他前期词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态度和襟怀抱负的集中反映。

“疏狂”二字为本词之目。“疏狂”者,放任不羁之谓也。词人之性格如此,生活态度如此,故尔充分显现其性格与生活态度的这首词,艺术风格亦复如此。“我是清都山水郎!”出口便是“疏狂”之语“清都”本自《列子。周穆王》,“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即传说中天帝之宫阙者是。“山水郎”,顾名思义,当为天帝身边主管名山大川的侍从官。可以名正言顺地尽情受用如此至情至性的美差,真个是“天教分付与疏狂”!上片四句二十八字,本自陶渊明之所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田园居》五首其一)一意。陶渊明之后,隐逸诗人、山水诗人们各骋才力,所作名章隽语,即便不逾



万数,也当以百千计,但象朱敦儒这样浪漫、超现实的奇妙构思却并不多见。

词的下片用独特笔法为读者塑造了李白之外的我们又一个“谪仙人”。他连天国的“玉楼金阙”都懒得归去呢,又怎肯拿正眼去看那尘世间的王侯权贵!

由此愈加清楚地见出,上片云云,与其说是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毋宁认作对玉皇大帝的狎弄。这倒也不难理解,感觉到人世的压抑、渴望到天国去寻求精神解脱的痴人固然所多有;而意识到天国无非是人世的翻版,不愿费偌大气力,换一个地方来受束缚的智者亦不算少。词人就是一个。他向何处去寄托身心呢?

山麓水湄而外,惟有诗境与醉乡了。于是有“诗万首,酒千觞”,有“且插梅花醉洛阳”。洛花以牡丹为最。宋周敦颐《爱莲说》云:“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词人志向高远自然不肯垂青于自唐以来,颇受推崇的牡丹,而宁取那“千林无伴,淡然独傲霜雪”(《念奴娇》)的梅花了。清人黄蓼园曰:“希真梅词最多,性之所近也。”(《蓼园词选》)“故而词人不说”且插


牡丹醉洛阳“,偏云”且插梅花醉洛阳“,盖另有寄托。

作者选中梅花,是取其品性高洁以自比。“高洁”与“疏狂”,一体一用,一里一表,有机地统一词人身上。惟其品性“高洁”,不愿与世俗社会沆瀣,才有种种“疏狂”。

此词体现了词人鄙夷权贵、傲视王侯的风景,读来令人感佩。无论从内容或艺术言之,这首词都堪称朱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首“天资旷远”,婉丽流畅的小令。全词清隽谐婉,自然流畅,而且前后呼应,章法谨严。上片第一句“天教懒慢带疏狂”,下片的“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和“且插梅花醉洛阳”,表现了词人的潇洒、狂放和卓尔不群,照应了“疏狂”:“玉楼金阙慵归去”则照应了“懒慢”。

为您推荐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诗词描写)

唱完新曲,欢乐的女郎们跑远了,只有绿树亭亭玉立在红霞之中,间或传来鹧鸪的鸣叫。 “鹧鸪鸣”暗寓女郎唱的尽是恋歌,却又未得到小伙子的反响。这是因为鹧鸪常常雌雄和鸣的缘故。诗句描写了一群春光中嬉游的姑娘,她们又唱又..

今日致身歌舞地,木棉花暖鹧鸪飞(诗词描写)

诗句意谓曾任宰相的李德裕今日被贬,置身于昔时的歌舞胜地,举目所见只是木棉自红、鹧鸪乱飞的荒凉景象。 诗句语调婉转含蓄,以景结情,并用丽语反衬贬所的荒凉,流露出对李德裕的同情。 注:歌舞地,即歌舞冈,在广州越秀山上,因..

鹧鸪声苦晓惊眠,朱槿花娇晚相伴(诗词描写)

清晨,鹧鸪痛苦的鸣声,令人凄切哀惋,怕再也无法入眠了。 只有随开随落的朱槿花,陪伴我度过了又一个不眠之夜。诗句借景寄寓诗人的身世飘泊之感。“声苦”和“花娇”都是易撩人愁思的。情语、景语结合得颇为融洽。 注:朱..

鹧鸪近晚啼深竹,鸂鶒新晴立浅沙(诗词描写)

诗词《鹧鸪词》原文及鉴赏

【原文】: 行不得也哥哥。 入水蛟龙恶,入山狼虎多。蛟龙恶,尚可拿;狼虎多,尚可罗。 人情日反复,世路生风波。行不得也哥哥。 。【原文作者】:宋棠 【鉴赏】: 鹧鸪的鸣声与“行不得也哥哥”相似,因此多借此敷写成闺中女子..

诗词《山鹧鸪词》原文及鉴赏

【原文】: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原文作者】:李益 【鉴赏】: 这首被誉为“神品”的小诗,既有民歌清新自然的风味,又有文人学士的雅致。 写闺中少妇思念郎君,情词兼美。 诗的前两句兴中有..

诗词《鹧鸪天》原文及鉴赏

【原文】: 凭倚东风远映楼。 流莺窥面燕低头。虾须瘦影纤纤织,龟背香纹细细浮。 红雾敛,彩云收。海霞为带月为钩。 夜来卷尽西山雨,不着人间半点愁。 。【原文作者】:冯子振 【鉴赏】: 冯子振(1257-1314),字海粟,号瀛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