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落魄18

醉落魄

王千秋


惊鸥扑蔌。

萧萧卧听鸣幽屋。

窗明怪得鸡啼速。

墙角烂斑,一半露松绿。

歌楼管竹谁翻曲?

丹唇冰面喷馀馥。

遗珠满地无人掬。

归著红靴,踏碎一街玉。


词作鉴赏

这首《醉落魄》造语工丽、用意生新,在结构上多巧思。词人抓住清晨时个人对外界物象的一些感受来细致刻画,用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上片描写词人刚睡醒时独卧室中的所闻所见,下片想象外面歌楼夜宴归来的情景,两相对比、烘托,表现了自己闲适的心境。这首小词并没有特别深刻的含义,它只巧妙地把一个个镜头剪接起来,构成奇物的意象,上片跟下片所描绘的两组



画面是截然不同的,读者必须凭自己的想象将它们联系想来。

冬日的清晨。词人拥衾高卧。听,外边传来阵阵扑翅之声,是谁把眠鸥惊起?寒风蓦地吹过,萧萧的馀响顿时,回荡在幽屋中。一起二语,先从听觉落笔,那是人刚醒来时的第一感受。“卧听”两字,带起全篇。“窗明”句,兼写听觉和视觉。“怪得”,惊诧语。

把鸡啼与天亮联系起来,人已经开始思想活动了。埋怨鸡啼之“速”,可想见一夜睡眠的安适。“墙角”二句,已是推窗所见。墙角上色彩斑斓,露出半截子松树的苍绿。的确是一幅笔墨洗炼的图画,使人想象到墙外充满生气的一切。

“歌楼管竹谁翻曲”,下片首句即来个转折。画面不断地跳跃,变换,似乎与上片全无干系,其实仍是紧接“卧听”写来。歌楼中通宵达旦地宴乐,还依稀听到歌女们在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新曲。“翻曲”,按照旧曲谱作新词。“丹唇”二句,是在幽屋中的词人进一步发挥想象。“丹唇冰面”,形容歌女唇红肤白。“喷馀馥”,即所谓“吐气若兰”。“遗珠”句,极写宴乐时的情


景。歌女头上的球翠洒满一地,也没有人去捧起,不难想象主人的放纵与豪奢。“归著红靴,踏碎一街玉。”写宴罢归去。“玉”,喻月色。苏轼《西江月》:“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行人的红靴与街上的白月互相辉映,色彩鲜明,与上片的“烂斑”“松绿”恰成对照。一静一动,一淡一浓,表现了各异的情趣。

此词在写作手法上是颇具特色的。上片写惊鸥,写鸡啼,写松绿,写风声日影,都是眼前景物;下片写歌楼,写歌女,写遗珠,写红靴白月,都从想象得之。词人是通过个人主观感受去表现这些事物的,其实,词中所强调表现的,是作者真实的内心生活。这跟西方现代派诗歌的艺术特征有某些相似之处。词人欲以巧胜人,着意造境设色,移步换形,给人以新异不凡的感受,而词的意旨却变得晦涩难明了。这种特殊的艺术技巧,在宋词中似不常见,也可以算是词人的独创吧!


李吕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李吕(1122-1198)字滨老,一字东老,号澹轩,光泽(今属福建)人。屡试不中,遂弃科举,著《易义说》,尤留意《资治通鉴》,有论著数百篇。尝立社仓,朱熹为作记,叹其不遇。庆元四年卒,年七十七。

周必大为撰墓志铭(《平园续稿》卷三五)。有《澹轩集》十五卷。《彊村丛书》辑有《澹轩诗馀》一卷。

为您推荐

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感慨“大风歌”。淮阴反接英彭族,更欲多求猛士为?

【原文出处】:宋·张方平《题歌风台》 早年穷困窘迫的刘邦当上皇帝回到故乡来,在宴请乡亲们的酒席前曾感慨地唱过“大风歌”。 然而淮阴侯韩信被反绑双臂灭了三族,淮南王英布..

醉落魄 ·离京口作85

醉落魄 ·离京口作 苏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 孤城回望苍烟合。 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 家西南,常作东南别。 词作鉴..

醉落魄 ·苏州阊门留别46

醉落魄 ·苏州阊门留别 苏轼 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 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 别。 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吹颊。 泪珠不用罗巾浥,弹罗衫,图得见时说。 词..

醉落魄9

醉落魄18

醉落魄 王千秋 惊鸥扑蔌。 萧萧卧听鸣幽屋。 窗明怪得鸡啼速。 墙角烂斑,一半露松绿。 歌楼管竹谁翻曲? 丹唇冰面喷馀馥。 遗珠满地无人掬。 归著红靴,踏碎一街玉。 词作鉴赏..

鹧鸪天 ·寄情11

鹧鸪天 ·寄情 李吕 脸上残霞酒半消,晚妆匀罢却无聊。 金泥帐小教谁共? 银字笙寒懒更调。 人悄悄,漏迢迢。 琐窗虚度可怜宵。 一从恨满丁香结,几度春深豆蔻梢。 词作鉴赏 此词..

生查子 ·情景87

生查子 ·情景 姚宽 郎如陌上尘,妾似堤边絮。相见两悠扬,踪迹无寻处。酒面扑春风,泪眼零秋雨。过了别离时,还解相思否? 词作鉴赏 这是一个多情女子对别时离情的泣诉。从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