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52

踏莎行

洪迈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

帘钩卷上梨花影。

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


钗凤斜攲,鬓蝉不整。

残红立褪慵看镜。

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词作鉴赏

艺术之妙,在于曲中达意。即使那些被人们推崇为最善于“直抒胸臆”的作者,也总不能全如日常口语那样直接、质朴地表达。这叫“文似看山不喜平”。清人袁枚《与韩绍真书》云:“贵直者人也,贵曲者文也。天上有文曲星,无文直星。木之直者无文,木之拳曲盘纡者有文;水之静者无文,水之被风挠激者有文。”因而,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品》)便被公认为文学作品最高境界之一种。

洪迈这阕《踏莎行》写思妇怀人,通篇没有一个字点破本题。作者的本意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完全是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主人公的动用、情态显现出来的,因此算得上一首善达言外之意的极品。


开头两句的“院落”、“池塘”乃是女主人的生活环境,而这环境的特点是“深沉”与“寂静”,一上来就透露了境中人的孤单与寂寞。第三句写到“帘钩”这独转换使读者加深了冷清空阔的感觉。一般人表达孤寂都用“帘幕低垂”等句。但这往采自明刊本《诗馀画谱》往缺乏效果,洪迈却别出心裁,炼出“帘钩卷上梨花影”一句。试想:帘钩卷上也只有“犁花影”前来作伴的生活,是多么的空虚和寂寞?以上三句着力渲染环境。那么人在何处呢?她在弹筝:“宝筝拈得雁难寻”。她在出神地望着烧尽的篆香:“篆香消尽山空冷”。“雁”字连“筝”字说是指筝面上承弦的柱,参差斜列如雁行,称“雁柱”。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吕渭老《薄幸》词:“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而这里的女主人公却是“宝筝拈得”而“雁难寻”,连音调也调试不准,有相思而无法于弦上诉说,眼看着“篆香消尽”而懒得去添,以致帷冷屏寒,其难以入睡也可知矣。“山”是画屏上的山,如牛峤《菩萨蛮》所说的“画屏山几重”。这一句所写的情境,《花间集》中颇多见,如欧阳炯《凤楼春》


“罗幌香冷粉屏空”,毛熙震《木兰花》“金带冷,画屏幽,宝帐慵熏兰麝薄”,张泌《河传》“锦屏香冷无睡,被头多少泪”,都可作为理解此句的参考。女主人公这一整夜都是在凄凉中度过,那么以后的日子呢?又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呢?过片的“钗凤”三句写主人公容貌。“钗凤斜攲”、“鬓蝉不整”、“慵看镜”,形象地反映了受痛苦煎熬相思成灾的样人。这使我们想起了《诗经。伯兮》中的句子:“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以及徐幹《室思》里的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杜鹃啼月一声声”,表面上只写环境,只是在进一步创造冷清的气氛,因为“杜鹃啼血猿哀鸣”是自然界最凄厉的声音么!实际上这里还用催归的杜鹃表现思妇对行人的期待。前面已经说过,上半阕的结句是在暗示一夜将尽,到下半阕的结句则说“等闲又是三春尽”。读者试想:词中所着力描写的一夜,已经令人俯首欲泣,那么一月,一年,数年的光阴将如何熬得下去呢?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句中那个极平凡的“又”字用得是何等神奇!


洪迈的《踏莎行》特别注意引寻、启发读者参与到词中意境来。我们刚一接触到它,只能感知到一片空寂的环境和一个慵倦的主人;等到鉴赏进一步深入,我们才发现这是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如果你有兴趣再追下去,那么还可以想到关于爱情、离别等更多的东西。正如梁启超所说:“向来写情感的,多半是以含蓄蕴藉为原则,像那弹琴的弦外之音,像吃橄榄的那点回甘味儿,是我们中国文学家所乐道的。”洪迈此词就是具有“弦外之音”极品。


绍兴太学生词作鉴赏


为您推荐

瑞鹤仙21

瑞鹤仙 袁去华 郊原初过雨。 见败叶零乱,风定犹舞。 斜阳挂深树。 映浓愁浅黛,遥山媚妩。 来时旧路,尚岩花、娇黄半吐。 到而今唯有,溪边流水,见人如故。 无语。 邮亭深静,..

安公子21

安公子 袁去华 弱柳丝千缕。 嫩黄匀遍鸦啼处。 寒入罗衣春尚浅,过一番风雨。 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 曾画楼、见个人人否。 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 庾信愁如许。 为谁都..

剑器近55

剑器近 袁去华 夜来雨。 赖倩得、东风吹住。 海棠正妖娆处。 且留取。 悄庭户。 试细听、莺啼燕语。 分明共人愁绪。 怕春去。 佳树。 翠阴初转午。 重帘卷,乍睡起、寂寞看风絮。..

水调歌头 ·定王台78

瑞鹤仙46

瑞鹤仙 陆淞 脸霞红印枕。 睡觉来、冠儿还是不整。 屏间麝煤冷。 但眉峰压翠,泪珠弹粉。 堂深昼永。 燕交飞、风帘露井。 恨无人与说相思,近日带围宽尽。 重省。 残灯朱幌,淡月..

如梦令46

如梦令 向滈 谁伴明窗独坐,和我影儿两个。 灯烬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好个栖惶的我。 词作鉴赏 《全宋词》收录了向滈作品四十三首。这些词除个别篇章之外,全都..

念奴娇 83

念奴娇 曹冠 宋玉《高唐赋》述楚怀王遇神女事,所世信之。愚独以为不然,因赋《念奴桥》,洗千载之诬蔑,以祛流俗之惑。蜀川三峡,有高唐奇观,神仙幽处。 巨石巉岩临积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