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18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词作鉴赏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



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


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为您推荐

沁园春51

沁园春 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辛弃疾 杯汝来前! 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汝说 “ 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 。 浑如此,叹..

永遇乐51

永遇乐 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辛弃疾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

千年调42

千年调 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 辛弃疾 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 吾使丰隆前导,叫开阊阖。 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 览玄圃,万斛泉,千丈..

玉楼春 ·戏赋云山42

卜算子 ·漫兴21

卜算子 ·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词作鉴赏 这首词被邓广铭收集在《稼轩词..

满江红88

满江红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满江红81

满江红 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敷文韵 辛弃疾 两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 世上无人供笑傲,门前有客休迎肃。 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 风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