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与李长源游龙门48

水调歌头 ·与李长源游龙门

元好问

滩声荡高壁,秋气静云林。

回头洛阳城阙,尘土一何深。

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风马耳,因见古人心。
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

问龙门,何所似,似山阴。


平生梦想佳处,留眼更登临。

我有一卮芳酒,唤取山花山鸟,伴我醉时吟。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词作鉴赏

元好问,金代词人。金元光时曾中进士及第。少时有志于世,雅以气节自许,然当国事者无能,只能苟且余生,游览山湖,抒发自己志气。

这首水调歌头写其游伊河龙门段的所见所感。景是美景,情是豪情,情景相融又增词的风彩。

词人笔锋是雄伟壮大见称。上片起首“滩声荡高壁,秋气静云林。”气势不凡,水声激荡,浪花飞溅,显出景色之壮观。“龙门”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因有龙门山和香山东西隔河对峙,故得此名。龙门之前,水势湍急,险滩密布,水声郁怒,震荡山壁。前人多有词句形容此段之险。如白居易写诗道“六月滩声如猛雨”(《绝句》)“自从造得滩声后,玉管朱弦可要听?”(《滩


声》)写出洛阳龙门特有的水势奇景。而这里作者不仅写水势之急,又以“秋气静高林”之一“静”衬托出龙门水声的气势不同凡响。一动一静,相互呼应,形成一幅秋光水势图,使人不禁充满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回头洛阳城阙,尘土一何深。”用一个“回头”又将远在北面的洛阳尘土飞扬的景象与此地天明水秀,云林优美的景色形成鲜明的对照。

“前日神光牛青,今日春风马耳,因见古人心。”“神光牛背”典出《世说新语》言晋人王衍为族人所辱,以肴盒掷其面,不以为意,盥洗毕,牵王丞相(王导)臂,与共载去。在车中照镜语丞相曰:“汝在我眼光,乃出牛背上。”言自己风神英俊,不与他人计较。“春风马耳”,李白有“世人闻此皆掸头,有如东风射马耳。”言对外界议论漠然视之无所动心,如过耳旁风。“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本句与上句其实都是劝勉友人李长源的话,让其不要受外界干扰,不要计较世俗议论的得失。以以前风景之趣喻人生处世之道,由景道情,极其自然。


下片言龙门胜景,天地难寻,应该在山水之间找到自己的乐趣。“门龙门,何所似,似山阴”借用“山阴道山,应接不避”的典故来形容龙门之美。

“平生梦想佳处,留眼更登临。”“留眼”,杜甫有诗曰“船经一柱观,留眼共登临”之句,用此词更渲染出景物的迷人风光,是梦想的佳处。“我有一卮芳酒,唤取山花山鸟,伴我醉时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作者被美景陶醉,要在此畅饮开怀,以花鸟作伴,倾听天颢之音,欣赏这脱尘出凡的美景,不愿再闻听什么丝竹之乐。表现词人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的思想感情。此词语句清新自然,诗意又古朴雅致。通篇自然倾泻,真情实感流露笔端。对现实美景的赞叹,对友人的激励劝勉,极其自然融二为一,显示出作者的独到之处。正如后世清人邹祗谟所言“诗语入语,词语入曲,善用之即是出处,袭而愈工。”



为您推荐

龙门(原文及赏析)

山名,在今山西省和陕西省之间。 黄河至此,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故名。《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或云即吕梁。 《艺文类聚》九六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大鱼积龙门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不上者(鱼),故云曝..

波浑经雁塞,声振自龙门。岸裂新冲势,滩余旧落痕(诗词描写)

黄河之水夹带着黄色的泥沙,波涛浑浊不清,经过雁塞向东滚滚流去。 从龙门开始流量增大,水声响亮振荡山河。河岸经常被汹涌澎湃不可阻挡的急流冲裂,于是黄河山道,在原来黄河流经的地方留下了旧河道的痕迹。诗人通过对黄河流..

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诗词描写)

伫立在仰慕已久的砥柱山上,向北遥望那峭壁对峙的龙门。 想一想这砥柱山,它不但看到大禹治水时在黄河流域留下的茫茫足迹,也看到了气势磅礴的长春殿宇。诗中以夸张的笔触,回顾了砥柱山所经历的历史,也就是古老黄河的历史。..

李膺龙门(唐诗典故)原文、提要、词目

秋水下龙门,黄河九曲浑。西来浮日月,南徙划乾坤。

【原文出处】:明·陈子龙《秋归涉黄河三首》其一 秋天时黄河水从龙门奔腾而下,弯弯曲曲,变得更加浑浊不清。 它从西而来,滚滚波涛浮动着日月,然后向南移动,连绵不绝,似乎..

水调歌头 ·与李长源游龙门48

水调歌头 ·与李长源游龙门 元好问 滩声荡高壁,秋气静云林。 回头洛阳城阙,尘土一何深。 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风马耳,因见古人心。 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 问龙门,何所似..

点绛唇 ·长安中作 4

点绛唇 ·长安中作 元好问 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词作鉴赏 《遗山集·古意》诗云:“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