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 ·客长安赋54

齐天乐 ·客长安赋

王易简

宫烟晓散春如雾,参差护睛窗户。

柳色初分,饩香未冷,正是清明百五。

临流笑语。

映十二栏干,翠颦红妒。

短帽轻鞍,倦游曾遍断桥路。

东风为谁媚妩?



岁华频感慨,双鬓何许!

前度刘郎,三生杜牧,赢得征衫尘土。

心期暗数。

总寂寞当年,酒筹花谱。

付与春愁,小楼今夜雨。

词作鉴赏

王易简是南宋末的及第进士。南宋都城临安,有西湖这样的美景,想必他在春风得意时必多畅游其处。后来作者又历亡国之事,在晚年着笔,以长安写临安,其个中滋味,亦是难以卒言。

上阕写清明寒食的景象,以“倦游曾遍”提点全文,说明这是对往事的追忆。

“宫烟晓散春如雾,参差护睛窗户。”早晨,宫中烟气飘散,宛如春雾,参差披拂,笼罩睛窗。“春如雾”,读为“如春雾”。词序颠倒,意为增加朦胧之美。这两句写的是清明寒食的情景。据史载,寒食的第三天即清明节。南宋宫中风俗命小内侍在阁门用榆木钻火,先成者赐之金碗和绢三匹。并赐臣僚与臣烛,常谓“钻木改火”。



唐诗人韩翃曾有:“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可见唐宫之俗亦如是。这是当日宫廷的一种节日仪式,作者把它加以诗化。

“柳色初分,饧香未冷”,是清明景象。南宋时俗,在寒食和清明时,京城家家用柳条插到门上,叫“明眼”。这便是“柳色初分”的含义。饧,即饴糖,是寒食应节食品。“初分”、“未冷”,初,未指程度。

“正是清明百五”用“正是”明确点出时令。“百五”指寒食节,据载,和冬节正好相距一百零五日,叫寒食,禁火三日。因而称之。

“临流笑语。映十二栏于,翠颦红妒”:一群衣饰明艳的游春女子正倚着栏干,临流谈笑,姿色周围的红花翠柳感到嫉妒。“十二栏干”,出自南朝乐府《西洲曲》:“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红”、“翠”,如“红衰翠减”、“绿肥红瘦”、“惨绿愁红”之类常用之来代表繁花绿叶,或花光柳色。“颦、妒”两字是词眼,作景人合一的描写,从侧面有力地烘托出倚栏笑语的女郎们美艳动人之处。连清明前后烂漫娇柔的花柳尚怀生嫉忌之心,反衬姑娘们的美貌多姿。



南宋时西湖上有很多可以行乐的地方。从断桥以西到苏公堤,都种繁花柳树,都有一些小亭馆可以休息。这里自有很多“栏干”和“红翠”了。

“短帽轻鞍,倦游曾遍断桥路”。游而至“倦”,想必次数极多。西湖是杭州人常游之地,有钱人常在这里抛金洒银,故有“销金锅儿”之称。作者年轻时便是那“销金锅儿”的常客。联系上面,他的西湖之游大概不单是观赏风景,而包括“风月冶游”在内的。

“东风为谁媚妩”追忆完毕,便是感慨。“媚妩”是娇美之意。东风啊,你今天又为谁酿就这满湖春色呢?这一切恐怕都已经与己无关了。岁月无情,人亦易老,感慨系之,前度刘郎,三生杜牧,赢得征衫尘土。境界拓深,抒发出更内在、更深沉感慨:我就象当年的刘禹锡、杜牧,旧地重游,美丽已不见,只剩些尘土,真有恍如隔之感!“前度刘郎”借于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诗中。“三生杜牧”,黄庭坚曾有诗:“春风十里珠帘卷,仿佛三生杜牧之。”杜牧有诗《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作者把自己比作是杜牧的后身,这大概是指的自己在美


好的春日里重到西湖所产生物是人非、难以为怀的感慨。由此引出下文:“心中暗数。总寂寞当年,酒筹花谱。”酒筹,喝酒时用以计数的筹子。花谱,指记载四时花卉的书籍。这里“酒筹花谱”指宴游玩乐之事。自己美好的心愿都已落空,再不可能象以前那样地宴饮畅游、尽情欢乐了。心境沮丧已极,而“屋漏偏逢连阴雨”这时,夜幕降临,淅沥细雨敲打心头,一股愁闷的阴影不觉悄悄袭上心头。“付与春愁,小楼今夜雨”,往日欢游,化为今夜酿愁的春雨。词不直抒而曲笔,使词意显得委婉蕴藉,更耐咀嚼。

这首词从写景到抒怀。在写景时,又以“夜雨”和“晓烟”护睛相呼应,衬托出词人的心境。作者是宋末进士,国变之后,隐居不仕,属于“遗民作家”。词中借对风月冶游的眷念和追惜。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愁思。


唐珏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唐珏(1247-?)字玉潜,号菊山,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少孤贫力学,聚徒教授。宋亡,杨琏真伽尽发在绍兴之宋帝陵寝。珏出家资,招里中少年潜收遗骸,葬兰亭山,移宋故宫冬青树植其上。谢翱为作《冬青树引》颂其事。《宋史翼》、《新元史》有传。今存词四首,《全宋词》据《乐府补题》辑录。

为您推荐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词描写)

遥怜我幼小的儿女,不懂得把长安想念。 天宝十五年八月,杜甫离家北上,投奔刚刚即位的唐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写了这首望月思亲之作。诗人思念亲人,想及家乡未谙世事的小儿女不懂得思念长安的爸爸,也不理解妈妈想念..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诗词描写)

长安夜空,秋月高悬,千家万户的捣衣声此起彼伏,这是思妇为远征的丈夫赶制冬衣的情景。 习习秋风,吹不尽征妇对玉门关外征戍人的思念之情。“总是”二字更为深沉,凝炼地道破了征妇绵绵无尽的离愁,“一片月”象征出思妇切盼团..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清风白露寒(诗词描写)

请不要在今晚秋江离别时依依不舍,明日您便可坐船回到长安。 进京后自有歌女为您歌舞,为您劝酒,任凭您观赏品味这一切,而不用再顾及宫外的寒意了。诗句写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缓”字与“随意”照应,暗示回京后的安适。末..

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玉关西望堪肠断,况复明朝是岁除(诗词描写)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诗词描写)

南风吹来,瞬间即扫平叛军,净化了九州;而我也将西入长安,回到皇帝身边。 用“南风”、“扫尘”来比喻战争胜利,形象含蓄而又贴切。古人认为“南风”是滋养之风,“南风”同时也寓兴邦之意,而且永王军在南方,西入长安不仅意味高..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诗词描写)

离开长安西征时,旌旗猎猎,浩浩荡荡有三十万大军。 可今天,只有我一人生还长安。如果有谁不信边塞沙场的残酷,那你就看看我身上的块块刀伤箭瘢吧!诗人借一垂老还乡的老卒之口,深刻地反映了边塞战斗的残酷,控诉了统治阶级的..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诗词描写)

唐俗: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着牛郎织女团聚的美好时刻,摆下香案,设瓜果,穿针引线向他们乞求灵巧。 穿时要用七根线和七枚绣花针,在月光下看谁穿得快、穿得多,获胜者便算是乞到灵巧和智慧。这首诗写的就是乞巧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