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33

江城子

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

路茫茫,几兴亡。

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

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

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

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词作鉴赏

南宋时,金人多次攻入扬州,破坏之惨重,令人目不忍睹。所以,南宋词人过其地时多有感怀之作。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姜白石的《扬州慢》,



其中有“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样的句子,但李好古过维扬时写的这首《江城子》,不着力渲染敌人去后的残破,而将重点放在自己保卫家国的责任上,所以其立意就先高出众人一筹。此外,词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扫沙场”(馘,杀敌后割取左耳以计功)的原因,归结为“欲上治安双阙远”(治安,贾谊曾作《治安策》评议的时政。双阙,指代朝廷),等于说兴亡的关键、维扬屡遭破坏的根子,都因为统治者不纳忠言。这种尖锐态度和批判精神,在同代词人中也是少见的。

这首词在写法上注意了两个结合。一个是写景与抒情结合。词中写景的地方只有四句:“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即仅仅是沙、草、天、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我们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再说,作者又逐次为它们加上“平”“浅”“长”“茫茫”等修饰语,从而共同组成一幅辽远、凄迷的图画,正好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昨夜波声”一句表面写波涛,背后却有一个在扬州的某一间屋子里听着波声久久不能入睡,想起无限往事的人儿。



把这一句同“洗岸骨如霜”放在一起,夏承焘说:“两句写夜间听到波声拍岸,使人激奋而气节凛然。”(《唐宋词选注》)则景中之情就更为显著了。

还有一个伤今与怀旧的结合。这首词目睹扬州破败景象,痛悼国家不幸,这是“今”;可是词篇中又有“几兴亡”一句,接下去还有“千古英雄成底事”,这是“旧”。有了历史旧事的陪衬,眼前的感慨变得越发深沉幽远;相反,由于当前维扬的变故,千年的兴亡也变得越发真切。同时这一句也奠定了下片的基调,暗示自己也像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一样,壮志难酬,只能“徒感慨,漫悲凉”。下半阕开头五句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汉文帝时宦者,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和“馘名王,扫沙场”的雄心壮志,甚至象祖逖的样子,在中流击楫,立下报国誓言。这样,有千古、少年时、目前三个时间层次的结合,词篇抒情的背景就非常开阔,作者因国事而生的忧虑也就特别深广。

这首词直接写到维扬的是前面五句和最末两句。前五句写见闻,结尾处点维扬,全词自然


构成一个整体,中间的感慨部分则正好处在包孕之中,这样能使结构紧凑,抒情集中,应该是作者精心安排之作。

为您推荐

水调歌头8

水调歌头 贺人新娶,集曲名 哀长吉 紫陌风光好,绣阁绮罗香。 相将人月圆夜,早庆虞美人。 先自少年心意,为惜殢人娇态,久俟愿成双。 此夕于飞乐,共学燕归梁。 索酒子,迎仙客..

喜迁莺64

喜迁莺 冯去非 凉生遥渚。 正绿芰擎霜,黄花招雨。 雁外渔村,蛩边蟹舍,绛叶满秋来路。 世事不离双鬓,远梦偏欺孤旅。 送望眼,但凭舷微笔,书空无语。 慵觑。 清镜里,十载征尘..

满江红 ·豫章滕王阁36

满江红 ·豫章滕王阁 吴潜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五高阁。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 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 天正..

满江红 ·送李御带珙81

满江红 ·金陵乌衣园81

满江红 ·金陵乌衣园 吴潜 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 天一笑、满园罗绮,满城箫笛。 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 问江南池馆有谁来? 江南客。 乌衣苍,今犹昔。 乌衣事..

南柯子38

南柯子 吴潜 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 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扬柳系春风。 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 秋千庭院小帘栊,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 词作鉴赏 词人通过春光中的各种..

海棠春 ·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10

海棠春 ·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吴潜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老去惜花心,相以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濯锦古江头,飞景还如许! 词作鉴赏 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