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61

临江仙



河山亭留别钦叔、裕之

辛愿

谁识虎头峰下客,少年有意功名。

清朝无路到公卿。

萧萧茅屋下,白发老书生。

邂逅对床逢二妙,挥毫落纸堪惊。

他年联袂上蓬瀛。

春风莲烛影,莫问此时情。

词作鉴赏

此词作于金宣宗元光元年(1222)。辛愿青春年少时,即有仕途功名的愿望。据史载,辛愿才高学博,精于《春秋》三传,而谙熟杜诗韩文。

然他“雅负高兰,不能从俗俯仰”(见《金史。隐逸传》),以至于与当局者格格不入。尤其老年,穷困潦倒,甚是凄凉。河山亭临别前,元好问、李献能二人曾设宴为辛愿饯行,辛愿当时无限叹喟:“平生饱食有数,每见吾二弟必得美食。明日道路中,又当与老饥相抗去矣,会有一日,辛老夫子僵卧柳泉、韩城之间,以天地为棺椁,



日月为含王遂,狐狸亦可,蝼蚁亦可”。(元好问《中川华》)。李献能、元好问即词中钦叔、裕之,二人皆辛愿忘年挚友。写此词时,元好问三十三岁,已于前一年中进士,但未选;李献能三十一岁,已于贞祐三年(1215)登第。词人在河南孟津(今为孟县)的河山亭道别二友,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留别词。

“谁识”三句,凌空飞来,劈头发问,直泻胸中隐痛。“虎头峰下客”为词人自居。(虎头峰位于河南巩县)以“谁识”反问,郁怒之中隐含一缕少年豪气,撼人肺腑。“清朝无路到公卿”,道出了他不得进仕的真谛,也是对“清朝”的极力讽刺。“萧萧”两句则把笔墨拉回到暮年凄凉的现实中,“茅尾”前转以加之“萧萧”一词,更见环境的凄寒。“白发老书生”以枯槁憔悴,就仿佛站在眼前了。

词下片笔峰陡转,写挚友重逢的喜悦和对二人的深挚祝愿。“邂逅”二句写出了挚友相逢后的喜悦。“对休”一词表现了三人深厚的友谊,“二妙”古时常用以指文华匹配的两人,词中“二妙”自然是指李献能、元好问二人。“挥豪落笔”


出自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挥豪落纸如云烟”句,这里是赞李献之、元好问二人的惊人才华。“他年”三句,转入对二人的鼓励与期望。意为:你们将来一起进入翰林院,受朝廷的重视,而不必以朋友为念忘记了今日的欢聚之情吧!“蓬瀛”,借指翰林院。“蓬灯”为御前所用蜡烛。取典于《新唐书。令狐冲出传》“绹为翰林院承旨,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莲花烛送还院。”

这首词题为“留别”,但全词不着一字,上片大抒感慨,下片写邂逅相逢,转写期望。真是欲语还休,明言彼而暗及此。实是一种出奇制胜的笔法。



王渥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王渥(1186-1232)字仲泽,太原(今属山西)人。兴定二年(1218)进士。调管州司侯,不赴。连辟寿州、商州、武胜三帅府经历官,在


军中凡十年。正大七年(1230),使南宋议和。宋人重之,有“中州豪士”之目。还入为尚书省掾,充枢密院经历官,权右司郎中。天兴元年

( 1232)汴京被围,随内族思烈引兵入援,自汝州过密县,遇蒙古军,殁于阵。《金史》卷一一附见《内族思烈传》,《金史》卷一二三附见《完颜陈和尚传》。《中州集》卷六载。元好问谓其“博通经史,有文采,善谈论,工书法,妙于琴事”(《中州集》卷六)。词存《水龙吟》一首,见《中州乐府》。

为您推荐

临江仙9(宋词点评)

【原文】: 高咏楚词酬午日(3)。。 【意译】: 时逢端午,我只能以长歌《楚辞》来抒发自己的悲怀,沦落他乡,季节更迭,时光流逝得太快了。 五月里,石榴花火红如焰,但我怎么看也觉得不如西京洛阳美人的舞裙更让人感到鲜艳夺目。..

临江仙18(宋词点评)

【原文】: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小楼西角断虹明(4),旁有堕钗横。。 【意译】: 夏日的傍晚,在远处浓绿的柳林上空,传来了阵阵轻雷。 硕大而稀疏的雨点,珠玉般地打在池中的荷叶上,仿佛要把那翠如玉盘的荷叶敲碎..

临江仙19(宋词点评)

【原文】: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5)。 。 【意译】: 我从睡梦中醒来,放眼窗外,只见高高的楼台上阁门紧锁;酒意已经消失,环顾室内,帷帐帘幕虚掩低垂,像是诉说冷清和寂寞。 去年春天的离愁别恨,此时..

临江仙10(宋词点评)

临江仙5(宋词点评)

【原文】: 忆昔西池池上饮(2)。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 安稳锦衾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 。 【意译】: 想当初,年年和朋友们在汴京西池畅饮豪谈,彼此间意气相投,曾有过多少令人..

临江仙16(宋词点评)

【词题】: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5)。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 【意译】: 回想当年在洛阳午桥上宴饮,在座的大多是出类拔萃的名士豪杰。 皓月当空,流水轻淌,倒映在水面上的明月好像和河水一起静静地流去了。幽静的杏花苑..

画阁临江飞鸟外,丹崖拔地暮云旁。

【原文出处】:清·王士祯《登观音阁眺望》 雕刻粉饰过檐宇、窗栏的楼阁耸立在长江边,高高的阁顶在飞鸟之上。 被夕阳染红的弘济寺石壁,拔地而起与晚云齐高。诗句写从楼阁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