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元·王冕《下直沽》
月光下,两岸的芦花影子象旌旗在招展;三更时,奔腾的海浪声犹如擂响的鼙鼓。
诗句描绘了月映芦苇的景象和海浪奔腾的气势。作者把“芦花影”比喻成“旌旗”,既抓住了月光映照下芦苇的形状特征,又突出了芦苇茂密而齐整,仿佛装束齐整、严阵以待的军队一般,设喻可谓新颖、奇特。
注:直沽,即海河,在天津市北。
鼙(pí)鼓,古代军中使用的小鼓。
【原文出处】:元·王冕《下直沽》
月光下,两岸的芦花影子象旌旗在招展;三更时,奔腾的海浪声犹如擂响的鼙鼓。
诗句描绘了月映芦苇的景象和海浪奔腾的气势。作者把“芦花影”比喻成“旌旗”,既抓住了月光映照下芦苇的形状特征,又突出了芦苇茂密而齐整,仿佛装束齐整、严阵以待的军队一般,设喻可谓新颖、奇特。
注:直沽,即海河,在天津市北。
鼙(pí)鼓,古代军中使用的小鼓。
楼台刚刚建成,才有个登览凭眺的地方,却要永远地离去。 北伐尚未成功,救世复国的夙愿仍没实现,但鬓发已经斑白。诗人触景生情,在叙述客观事物与主观愿望的矛盾中流露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悲情,以及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离别的痛苦..
这里形象描述了淝水之战,东晋军队以少胜多,打败秦军进犯的史实。 东晋八千精兵,争渡淝水,抵挡凶残贪暴之敌。战车驰骋,军旗挥动,谈笑之间,秦军大败,望风披靡。 夜间溃逃,听见八公山上风吹草木和松鹤的叫声也以为晋兵追来。词..
此二句是词人追怀青年时期抗金救国的伟业。 那时曾高举战旗,聚众起义,反抗金人统治;也曾率领身穿锦绣战袍的精锐骑士,左冲右杀,突破金兵的道道封锁,横渡天堑,跃马南归。这里虽是叙事之笔,但饱蘸感情,洋溢着抗金志士压倒敌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