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唐·赵嘏《残句》
飘浮的云彩,在为那些虽然苍翠但好景不长的树木悲叹。
落山的太阳在秋风中哭泣。这是一幅凄惶的悲秋图。“浮云”与“落日”为拟人化的描写,它们能透过“晚翠”一时不畏风寒的表象,体察其不能持久的本质,而凄紧的秋风也将使人间萧条冷落。诗句蕴含哲理意味,这悲怆迷惶的情感又象征着诗人自身辛酸的遭遇。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
夕阳西下之时,胡骑掀起的烟尘在战场上飞扬着。 秋天到了,粮草丰盛,战马膘肥体壮,而苟且偷生的小朝廷就是不肯发兵抗金。作者以沉痛的笔调,鲜明的对照,斥责了统治者推行屈辱投降的政策,倾吐了无路请缨的愤慨。 辛弃疾《木..
君不见边庭之地连年战事不断,扰攘不安,造成时局艰难,致使文人才士的创作也感到天地窄小,不能自由地抒发奔放的感情。 这里委婉讽渝统治者穷兵黩武,腐败无能,亦伸吐了志士文人遭受压抑的郁闷情怀。 注:辽海,辽东,泛指边境地..
秋风劲吹,苔藓满阶,可知幽居处荒凉、冷落,与当年“春殿嫔娥鱼贯列”相比较,怎能不让人哀从中来,倍觉孤独和惆怅?前句写忆往事,心颇悲哀;后句写现实之景,终日幽居深院,更是忧伤难解。 两相对比,增强了惆怅、凄苦的情绪。 李煜..
诗人留居他乡久而不能归还,头白心碎,空山又传来阵阵雁鸣,倍觉其声哀怨。 落日时分登上郢城遥望西北方向的家乡,却又见秋风逐水而来。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何时才能归回故乡?抒发诗人有家不能归,暮年已至而又无可奈何的愁苦心..
长安夜空,秋月高悬,千家万户的捣衣声此起彼伏,这是思妇为远征的丈夫赶制冬衣的情景。 习习秋风,吹不尽征妇对玉门关外征戍人的思念之情。“总是”二字更为深沉,凝炼地道破了征妇绵绵无尽的离愁,“一片月”象征出思妇切盼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