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唐·崔颢《七夕》
七夕之夜,月光象一匹银白色的熟绢,飘洒在长安城的夜空。
家家户户的妇女,正在小心翼翼地用彩线穿七孔针,看谁穿得快,看谁穿得多,谁就是巧手。这是写长安妇女七夕乞巧风俗的诗句。练,即熟绢,可在上面刺绣。诗人用“月如练”这一比喻,把天上、人间两幅画面巧妙地结合起来,自然而恰到好处,语言朴实、平淡而蕴意深刻。
注: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的夜晚。古代妇女有七夕乞巧的风俗。
练,熟绢,为经漂洗过的丝织品。持针线,指“乞巧”的风俗。七夕之夜,妇女手持针线比赛,谁穿得又多又快,以胜者为乞得“巧”者。
为您推荐
这里是写一个被弃的女子的幻想和期待,假如能破镜重圆,那么就要约束他在书房里读书,吟诗填词;我呢,便穿针引线,做做女红,整日陪伴着他,不使自己年华虚度。
句中不用典、不设譬、浅俗语写家常事,表现人物个性,逼真似肖。
注:蛮..
唐俗: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着牛郎织女团聚的美好时刻,摆下香案,设瓜果,穿针引线向他们乞求灵巧。
穿时要用七根线和七枚绣花针,在月光下看谁穿得快、穿得多,获胜者便算是乞到灵巧和智慧。这首诗写的就是乞巧的场面。..
鹔鹴裘落满了灰尘,暗淡无光,睹物思人,不禁想起当年那灵巧、麻利的素手飞针走线裁剪缝制的情景。
句中怀念恋人的心灵手巧,突破了花容月貌,恩爱愁怨的陈词滥调,机杼独出,意深笔遒。
注:鹔鹴(sùshuāng),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原文出处】:清·方拱乾《补窗》 家中的纸窗就象打满补丁的破烂僧衣,上面布满了针线的痕迹。 细微的鱼鳞般的晨光逗留在那细小的缝隙上。诗将纸窗比作打满补丁的僧衣,生动传..
【原文出处】:唐·崔颢《七夕》 七夕之夜,月光象一匹银白色的熟绢,飘洒在长安城的夜空。 家家户户的妇女,正在小心翼翼地用彩线穿七孔针,看谁穿得快,看谁穿得多,谁就是巧..
【原文出处】:唐·岑参《宿蒲关东店忆杜陵别业》 此番游归长安,适逢春光明媚的二月天,正是游春踏青的大好时节。 想那风光秀丽的杜陵一带,万千树木一定会开满鲜艳的花朵,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