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必精勤专心,以入于神。若心不在学而强讽诵,虽入于耳而不谛于心,譬若聋者之歌,效人为之,无以自乐,虽出于口,则越散矣。

【名言出处】: 《刘子·专学第六》

【译】: 学习的人必须精诚勤勉专心致志,以便入神。如果心思不在学习上却强行诵读,即使进入到耳朵中但心里却不能明白,比如聋子唱歌,效仿别人唱,无法使自己快乐,虽然(歌曲)从口里唱出,(但)随即就消散了。

【注】: 越:消散,飞散。

为您推荐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译义及出处)

大路上岔道多了就会跑失羊群,学者治学因内容太杂也会虚度光阴。 |表示无论治学还是办事要专心致力于主要方面。语出《列子·说符》:“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清·魏源《默觚上·学篇十一》:“是以..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译义及出处)

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语出《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朱熹集解:“孔安国曰:‘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荀子·劝学》:“古之学者..

罗百家者,多浩瀚之词;工一家者,有独诣之语。学者欲以有限之目力,而欲竟其津涯,以卤莽之心思,而欲探其蕴奥,岂不难哉!故学贵有择。

【名言出处】: 《呻吟语·问学篇第六》 【译】: 包罗百家的人,多作泛泛之词;专门研究一家的人,有独到的见解。学者想用有限的目力,而要穷究它的边际,用鲁莽的心思,而要探究它的精深的含义,岂不是太困难吗?所以学者贵在有所选..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学者如取水,终日取而不能逾其量,故操瓢者止于瓢,操盎者止于盎;教者如分火,终日分而未尝亏其体,故散为十灯而明自若,散为千灯而明自若。故善

【名言出处】: 《叔苴子·内篇卷三》 【译】: 学习的人如同取水,整天地取也不能超过自己的容量,所以拿瓢的(所取的水)以瓢为限,拿盎的(所取的水)以盎为限;教别人的人如同分火,整天地分也从来没有亏损自身,所以分散出十个灯仍..

操瓢而挹水于海,虽终日抱汲,不盈升焉;操畚而负土于山,虽终日锹掘,不盈石焉:岂山海不足用哉?受有所极也。学者涉圣道之高深,游六艺之渊薮,而

【名言出处】: 《叔苴子·内篇卷一》 【译】: 拿着瓢到海里舀水,即使整天地抱着瓢取水,(瓢里也)不会取满一升;拿着畚箕到山上去背土,即使整天地用锹挖掘,(畚箕里也)不会装满一石(dàn):难道是山和海不够用的吗?而是用来接受..

学者必精勤专心,以入于神。若心不在学而强讽诵,虽入于耳而不谛于心,譬若聋者之歌,效人为之,无以自乐,虽出于口,则越散矣。

【名言出处】: 《刘子·专学第六》 【译】: 学习的人必须精诚勤勉专心致志,以便入神。如果心思不在学习上却强行诵读,即使进入到耳朵中但心里却不能明白,比如聋子唱歌,效仿别人唱,无法使自己快乐,虽然(歌曲)从口里唱出,(但)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