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名言出处】: 《庄子·外篇·胠箧第三》

【译】: 消除聪明,抛弃智慧,大盗才能休止;扔掉美玉,毁坏珍珠,小盗就不会发生了;焚烧了节符,砸破了印玺,百姓就会朴实浑厚;打碎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会没有争斗;毁尽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才可以谈论是非曲直。

【注】: 知:通“智”。 擿(zhì):掷。 掊(pǒu):破,打碎。

为您推荐

邪正者治乱之本,赏罚者治乱之具。举正错邪,赏善罚恶,未有不治者;邪正相杂,赏罚不当,求治难矣。

【名言出处】: 《省心录》第一六一条 【译】: 奸邪、忠正是治和乱的根本,奖赏、处罚是治和乱的工具。举拔忠正的人,罢黜奸邪的人,奖赏善良的人,处罚凶恶的人,(国家)没有得不到治理的;奸邪、忠正相互混杂,奖赏处罚不得当,要求治..

国之所以存者治也,其所以亡者乱也。人君莫不好治而恶乱,乐存而畏亡。察其败,皆由君常好其所乱,而恶其所治;憎其所以存,而爱其所以亡。

【名言出处】: 《潜夫论·思贤第八》 【译】: 国家之所以得到生存是因为治理得好,它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动乱。国君没有不喜好社会安定而厌恶动乱的,没有不喜欢长存而畏惧灭亡的。考察其失败,都是由于国君常常喜欢那些造成混..

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仁义而窃之。

【名言出处】: 《庄子·外篇·胠箧第三》 【译】: 创制了升斗来量东西,(盗贼)就连升斗都盗窃去了;创制了秤杆秤砣来称东西,(盗贼)就连秤杆秤砣都盗窃去了;创制了符节和玉玺来作为凭信,(盗贼)就连符节和玉玺都盗窃去了;创制了..

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赏重者强,赏轻者弱。刑威者强,刑侮者弱。

亡国之道有十焉:有法而无实,国亡;赏罚不中,国亡;用舍不明,国亡;左右誉之而褒显,民安之而贬黜,国亡;百姓困穷,司牧不知,知而不为之所,

【名言出处】: 《潜书·任相第五十九》 【译】: 国家灭亡的情况有十种:有法令(的名称)却没有实际(的法令),国家灭亡;赏罚不合理,国家灭亡;取舍不明智,国家灭亡;左右赞誉的人就褒宠宣扬,使人民安定的人却被贬黜,国家灭亡;百姓贫困..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名言出处】: 《孟子·第八篇离娄下》 【译】: 国君看待臣子如同手足一样,那么臣子看待国君就如同腹心一样;国君看待臣子如犬马一样,那么臣子看待国君就如同一般人一样;国君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一样,那么臣子看待国君就如..

君必度能而授者,备乎覆餗之败;臣必量才而受者,故无流放之祸。

【名言出处】: 《抱朴子·外篇卷六·臣节》 【译】: 君王必须考虑估量(臣下的)能力来授予官职,是为了防备(臣下)力不胜任而败事;臣下必须估量(自己的)才能来接受官职,所以没有犯罪被流放的祸患。 【注】: 覆餗(sù):《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