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学解(原文及赏析)

【原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guǐ),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jū)罅(xià)漏,张皇幽眇。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áo)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hóng)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zh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裨?不知虑此,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前来!夫大木为杗(máng),细木为桷(jué),欂栌(bó lú)侏儒,椳闑扂(wēi niè diàn)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

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

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yì)为楹,而訾(zǐ)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xī líng)也。”。【译文】: 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全体学生站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奋,学业的荒废由于贪玩。事业的成功在于独立思考,事业的失败由于因循苟且。现在,圣主贤臣相互知遇,法令都能得到实施,除掉凶恶妖邪的小人,选拔德才兼备的君子。凡具有一点长处的人都加以录用,有一技之长的人无不起用。

搜罗选拔和磨炼造就人才。

大概也有无才而侥幸选上的,谁说多才而不能被提举的呢?大家的学业只怕不能精通,不必怕官吏不英明。值得担忧的是德行不能养成,不要耽心主管官不公正。”

话还没有说完,有个学生就在队列里嘲笑说:“先生骗我们吧!我们跟先生学习,到现在已经有好几年了。先生对六经文章口中不停地吟诵,对诸子百家的着作手中不停地翻阅。记叙文您一定要提出它的要点,论说文您一定要探索其中深奥的道理。广泛多学,务求有所收获,不论知识大小您都不放过。点上灯烛,夜以继日,经常一年到头不辞辛苦地读书。先生对于学业,可说是勤奋了。

抵制异端邪说,排斥佛家和道家学说,弥补儒学的缺漏,阐明圣道的精微。寻找茫无头绪的断绝了的道统,独自广泛地搜求圣人的遗绪,远接孔孟的事业。堵住横流的百川,使之流入东海,把倾泻出去的狂涛挽转回来。先生对于儒学,可说是有功劳啦!沉浸在意味浓厚的典籍中,细细地体味着书中的精华。写起文章来,书籍堆满了屋子。向上学习虞夏之书,深远无边。

《尚书》的《诰》、《盘庚》,艰深难懂。《春秋》文辞简约,富有褒贬。《左传》记事铺张,文辞藻饰。

《周易》变化奇妙而事理正常。《诗经》义理正大而文辞华美。往下一直到《庄子》、《离骚》和太史公的《史记》,扬雄和司马相如的着作,同样工妙而各有特色。

先生的文章,可以说内容博大而文辞奔放流畅了。先生少年时代刚懂得学习,就勇于实践。成年以后通达事理,无论什么问题都处理得当。先生的为人,可以说完备了。但是在公的方面不被别人所信任,在私的方面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动一动就遭到指责。

刚担任了御史,就被贬谪到边远的南方。做了三年的博士闲官,无法施展政治才能。命运跟您的仇敌相勾结,使您屡遭挫折。

在暖和的冬天,孩子却喊冷。

在丰收的年景,妻子却叫饿。头顶秃了,牙齿也掉了。

直到老死又有什么好处呢?不知道考虑这些,却反而教我们也这样做吗?”

先生说:“唉!你过来!大木头做栋梁,小木头做屋椽。斗拱、梁上短柱、门枢、门中短木、门闩、门两旁长木,各个得到适宜的用场,用来建成房屋。这是木匠的工巧。

地榆、朱砂、天麻、龙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都收藏起来,待需要时使用而无遗漏,这是医师的高明。

用人明智,选拔公正,各种人物,都能进用。厚重和缓为美好,旷达豪放为杰出,比较优劣,按各人才能的长短来适当使用,这是宰相用人的方法。

从前孟轲喜欢争辩,孔子之道因此得以阐明。他周游列国,最后在奔走中度过了一生。荀卿信守孔子之道,把儒家的学说发扬光大。

为了逃避毁谤跑到了楚国,当了兰陵令。最后还是丢了官,老死在兰陵。这两位大儒,他们的言论成为经典,行动成为楷模,远超出一般人之上,足以进入圣人的境界。

他们在世上的遭遇又怎样呢?现在我学业虽然勤奋,可是没有遵从儒家的道统。言论虽然很多,却不能把握要点。

文章虽然写得好,可没有实用价值。德行虽有一定修养,可不为人们所了解重视。

尚且月月领取俸钱,年年浪费国库的粮食。儿子不懂种地,妻子不知织布。

乘着马跟着仆人,安坐着不劳而食。拘谨地沿着老路走,在旧籍中窃取前人观点而无创见,然而圣主却不加责罚,宰相也不加斥逐,这不是我的幸运吗?一动就要遭来毁谤,名声也随之而败坏。

把我安置在闲散的岗位上,也实在是应该的。至于考虑利禄的有无,计较官职的高低,忘记了自己的才能和什么位置相称,去指责显贵的毛病,这就是所谓责备木匠不用小木桩做柱子,批评医生用昌阳来延年益寿,却想推荐他的豨苓呀。”

。【评介】: 从汉代东方朔的《答客难》和扬雄的《解嘲》开始,在辞赋的创作中便产生了一类专门发牢骚的作品。

这类作品的显着特点就是借自嘲以讽喻,抒发作者因仕途不得志,空有才华而得不到施展的感慨和郁闷。到了唐代,这一特点又在韩愈的笔下得到了发扬光大。

他的赋作《进学解》就是这样一篇反映他自己的坎坷遭遇、倾诉其内心不平之气的佳品。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虽然韩愈在哲学上持唯心主义观点,政治思想上也比较保守,但由于他为人正派,居官清廉,并且敢于对某些腐败、反动现象仗义执言,甚至有所触动,因而早年颇不得志,屡遭挫折。先是担任河南县令时,因整顿驻军纪律,法办不轨士兵得罪了上司而被调离职位。后是在当闲官负责管理档案资料时,因多管“闲事”,告发一起包庇案,引起了朝廷不满而被调到国子监去当博士。

这些不平的遭遇使他牢骚满腹。于是,他便写出这篇奇妙的作品。

借一个国子学的博士先生同他的一个学生进行辩论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愤闷。

所谓“进学解”就是关于学生进学校学习问题的辩解。全文共有三段。第一段写的是博士先生对学生的教诲。

他指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强调在学习态度上必须要勤奋,要独立思考,不要嬉笑玩耍,切忌因循守旧。

他还指出,当今朝廷圣贤相遇,“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十分重视和爱惜人才。

学生们有幸赶上了好时光,前途光明。所以,“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谆谆教诲,堂皇郑重。



但是,是否学生勤奋学习,完成品行,造就成有用之才,就一定能受到朝廷的重用而前途光明呢?先生以为学生不必为此担心,而学生则持相反的观点。所以赋的第二段写的是学生对先生的指责。学生以先生的“学”、“言”、“文”、“行”四者与其自身遭遇相对照,指责先生的教诲自相矛盾,自欺欺人。学生认为,先生在学业上是勤奋的。他夜以继日地攻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的着作,贪多务得,一丝不苟。先生对发扬儒家学说是有功劳的。

他排斥异端邪说,“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的文章也写得精妙绝伦,内容博大精深,文辞波澜壮阔。先生的品行也修炼成了。他年轻时就敢作敢为,壮年后处世得当。

按理说,这样的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又赶上了好年头,本应仕途通达,生活富贵。可结果又怎样呢?“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学生的这一指责,先扬后抑,推倒了先生的正面结论,得出了言外之意:业虽精,无奈有司不明;行虽成,无奈有司不公!从而将讽刺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阶级。



在“有司考察人才究竟明不明?有司任用人才究竟公不公?”这两个问题上,先生和学生的观点尖锐对立。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先生把学生叫到了跟前。赋的第三段写的是先生对学生的批驳。

他指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分工和专长。工匠的技巧是把大小不一的木材合理地用在房屋建筑上。医生的本事是收集各种草药以备急用。

宰相的职责是选拔不同的人才适当使用。他还列举事实:孟轲为发扬孔子学说,老死在旅途上,终没有得到任用。荀卿坚持儒家思想,反遭迫害,最后客死他乡。但是他们都没有什么不满。

接着,先生便借题发挥,巧妙引伸,通过对自我的一番解剖,表明了“有司虽不明、不公,我亦当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外表自我解嘲,内心深怀感愤。

这篇作品在艺术上妙就妙在作者运用正话反说、正面文章反面做的方式以达到其讽刺嘲笑和抒发情感的目的。

文中的先生和学生两人都是作者虚构的,但这恰恰又反映了作者当时的遭遇处境和思想性格。学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诚实正直、大胆无畏、敢于讲真话的一面,正面抒发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学者志士心中的不平和愤慨,是对朝廷的一种讽刺和指责。

先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言不由衷、违心地歌舞升平、自相矛盾的一面。曲折地对当时朝廷用人不公的现象提出批评。

这里有很多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成分。先生教导学生要勤奋学习,因为朝廷用人公正,前途光明。

学生则通过先生的遭遇指出朝廷用人不公。而先生又进一步批驳学生,认为朝廷对自己的任用是公明的。

这些,我们只能从反面去加以理解。

本文还吸收了辞赋体的铺叙、排偶、藻饰、音韵等形式技巧,并加以创新,使文章通篇处在浑浩流转、气盛言宜之中。例如第二段形容先生在学习勤奋、有功儒学、文章杰出、人品修成四个方面的成就时,就在铺叙排比中表现出宏大的气势。

文辞方面的选语精粹、概括生动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由于作者十分注意从生动的口语中提炼简洁的书面语,所以,文中的很多话已成了后人常用的成语和至理名言。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提要钩玄”、“爬罗剔抉、刮垢磨光”、“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回狂澜于既倒”、“含英咀华”、“佶屈聱牙”、“闳其中而肆其外”等。在一篇不到一千字的短文里,竟有如此多的成语,可见作者语言成就的高超。难怪晚唐古文作家孙樵以为《进学解》“拔地倚天,句句欲活。读之如赤手捕长蛇,不施鞚勒骑生马,急不得暇,莫可捉搦”(《与王霖书》)。

为您推荐

王寂(原文及赏析)

【生卒】:1128—1194 【介绍】: 字元老。 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县)人。生于金太宗天会六年,卒于章宗明昌五年,享年67岁。海陵炀王天德三年(1151)进士及第。 历任太原祁县令、通州刺史、中都副留守、中都路转运史等职。..

元好问(原文及赏析)

【生卒】:1190—1257 【介绍】: 字裕之,号遗山。 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祖系北魏的拓跋氏,乃唐诗人元结后裔,系元德明之子。 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卒于元宪宗七年(1257),享年六十八岁。他自幼好学,七岁能诗,受教..

李俊民(原文及赏析)

【生卒】:1176—1260 【介绍】: 字用章,号鹤鸣老人。 泽州晋城(今属山西)人。生于世宗大定十六年,卒于元世祖中统元年,享年八十四岁。 他自幼勤学苦读,成绩过人。 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应奉翰林文字。..

耶律铸(原文及赏析)

郝经(原文及赏析)

【生卒】:1222—1275 【介绍】: 字伯常,泽州临川(今山西陵川县)人。 生于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卒于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享年五十三岁。他是元好问的老师——郝天挺之孙,曾受教于好问。金亡后,家徙顺天,生活贫苦。 于..

刘因(原文及赏析)

【生卒】:1249—1293 【介绍】: 初名骃,字梦骥,又字梦吉,号静修。 河北保定容城人。生于元定宗后称制二年(1249),卒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享年四十五岁。 三岁识字,过目能诵。六岁写诗,七岁作文,落笔有神。 年刚二十,天..

赵秉文(原文及赏析)

【生卒】:1159—1232 【介绍】: 字周臣,晚年自号闲闲老人。 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生于金海陵王正隆四年,卒于哀宗天兴九年,享年74岁。他幼年勤学苦读,十七岁参加乡试,名列榜首。 世宗大定二十五年二十七岁时中进士,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