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娃宫赋(原文及赏析)

【原文】: 吴王殁地兮吴国芜城,故宫莫问兮故事难名。

门外已飞其玉弩,座中才委其金觥。舞榭歌台,朝为宫而暮为沼;英风霸业,古人失而今人惊。

想夫桂殿中横,兰房内创,丹楹刻桷之殊制,釦砌文轩之诡状。

如从渤澥,徙蓬阙于人间;若自瑶池,落蕊宫于地上。绣柱云楣,飞蛟伏螭。基扁郁律,钩楯参差。

碧树之珍禽夏语,绿窗之瑞景冬曦。吴王乃波伍相,辇西施。

珠翠簇来,居玉堂而澒洞;笙簧拥出,登绮席以逶迤。

触物穷奢,含情愈惑。欲移楚峡于云际,拟凿殷池于槛侧。花颜缥缈,欺树里之春光;银焰荧煌,却城头之曙色。



殊不知敌国来攻,攒戈耀空。虎怒而拿平雉堞,雷訇(hōng)而击碎帘栊。

甲马万蹄,卷飞尘而灭没。

琼楼百尺,爆红烬之冥濛。悉由修袖舞殃,朱唇唱隙。瑶阶而便作泉壤,玉础而旋成藓石。恨留山鸟。啼百卉之春红;愁寄陇云,锁四天之暮碧。



悲夫!往日层构,兹辰古壕。

香径而同归寂寂,稽山而杳自高高。遗堵尘空,几践群游之鹿。沧洲月在,宁销怒触之涛?已而西日忽忽,东波浩浩。

松楸而骈作荒隧,车马而辗通长道。彼雕墙峻宇之君,宜鉴邱墟于茂草。。

【译文】: 吴王夫差死后,吴国都城就成了一座荒芜的城市,没法细打听原来馆娃宫的地址,那里曾发生的事情也难以说明。

当年宫门外已经飞来用玉饰的大弓射的箭,宫内座席上才刚刚安放金属制的酒器。跳舞所用的广榭,唱歌所用的高台,早晨还是宫中建筑,晚上就变成了沼泽地;英雄的风采,霸主的业绩,全被吴王夫差这样的古人丧失掉了,只给今人留下惊叹。

想那桂子飘香的殿堂,当年在宫中东西横向座落,兰馨氤氲的精舍在宫内刚刚创建,朱漆的庭柱,雕绘的屋椽,都不合诸侯礼制,以金玉镶嵌的台阶,用艳彩绘饰的栏干走廊,呈现出奇异的形状。好像从渤海中把神仙居住的蓬莱宫阙移到了人间;又好像从天上的瑶池里把蕊宫迁到了地上。

立柱与横梁都绘有五彩花纹,中有腾飞的蛟龙与潜伏的无角龙的图象。宫门深邃,官署错乱排列。夏天,珍奇的飞禽在碧绿的树上叽叽鸣叫,冬天,太阳照着绿纱窗前祥瑞的景致。吴王于是杀死直言相谏的伍子胥,并抛尸于江任其漂流,用帝王、皇后坐的车子载着西施一同回到此宫。戴着珠玉、翡翠的美女簇拥而来,住在这气象幽深的玉石制成的殿堂中,吹奏着笙簧的乐人前呼后拥出来,登踩在绵延相连的绮丽地毯上。

吴王由外物触动更加穷尽奢侈,怀着情欲神志愈加迷乱。妄想移动有神女的楚国巫峡到云边,打算在栏杆旁凿出商纣王宫中那样的酒池。美人花容隐约,秀丽压倒林中的春色,烛光闪闪明亮赶走了城楼上黎明时的天色。



实在不知道敌国会来进攻,越国聚集的戈矛在空中闪闪发亮。他们如虎勇猛的士兵发起怒来就夺取了城堞,吼声如雷震碎了馆娃宫的竹帘和窗栊。披着甲衣的万匹战马,在飞扬的尘土中时隐时现。馆娃宫的百尺高玉饰楼阁,燃起迷濛的红色火焰。

这全是由于吴王沉溺于长袖漫舞带来的祸殃,口上抹着红胭脂的歌女整日吟唱,给越国灭吴提供了机会。美玉砌成的台阶于是沉没于地下,用玉凿成的柱子基石很快成了长满苔藓的石头。亡国之恨留给山鸟,在春季百花盛开时悲啼;把灭种之愁寄托于山冈的云朵。笼罩住了日暮时青绿色的天空。



可悲呵!往日层层叠叠的建筑,都成了现今时代的古壕沟。往日那香花遮掩的小路,同样冷清寂静,高高的会稽山徒自空远峻峭。遗留的残壁尘土不扬,久无人迹,来这里踩踏的几乎全是一群群漫游的麋鹿。水滨之上皓月当空,难道能平息因亡国怒恨相感应而涌起的波涛?此后但见西边落日匆匆而去,东海波涛浩浩渺渺。

松树、楸树排排相对,树荫下构成荒芜的隧道,车碾马踩引出一条长长的路来。那些住在雕绘的墙院里与高峻的屋宇内的君子,应该从深埋在这茂密荒草下的馆娃宫废墟中得到借鉴。





【评介】: 春秋战国之交,吴越争战激烈,越王勾践欲报战败之辱,曾卧薪尝胆,长期休养生息,终于转劣为优。

在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十四年、越王勾践十五年)乘吴王与晋定公、鲁哀公、周卿士单平公会于黄池,勾践派兵攻入吴都,在此以后的七、八年内,越又多次围吴,逼迫吴王夫差自杀,吴都也因几经兵燹,变得一派荒芜,尤其是吴王夫差寻欢作乐的地方——馆娃宫,更是残破不堪。后来的文人墨客每临馆娃宫的遗址,无不触景伤感,抚今追昔,发出各自的古今兴亡感慨,唐末文学家黄滔就是其中的一位。

黄滔的《馆娃宫赋》撇去许多史实不说,只从昔日馆娃宫的繁华到后来的毁坏着笔,以此来反映吴国的兴衰变化,从而引出重要的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也是为先人与后人所共同感受到的一条普遍真理:忧患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它是这篇赋的讽喻意义之所在。

作者要以馆娃宫的盛衰变化,来揭示历史变迁中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这就决定了作者要采用对比、衬托来作为赋的主要表现手法,并以此来安排赋的布局结构,使盛衰的情状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强烈地感受到赋的讽喻意义。

全赋分四个段落,开头一段揭示题意,唤起全篇。

作者以“古人失而今人惊”作为段落的精策。古人,指吴王夫差,他失掉的是繁华的吴都、堂皇的馆娃宫、英雄的风采、霸主的业绩,隐约点示出丧失的缘故:越军已兵临城下,吴王还沉溺于酒色之中,这能不失国亡身吗?今人,指包括作者在内的当世人。作者目睹吴国荒城,感慨万千,怅痛无极,尽管遗迹无几,“故宫莫问兮故事难名”,但昔日越国由弱变强、由奴变为主和吴国由强变弱、由主转为奴的过程,全可由馆娃宫的成毁体现出来,这种历史巨变震撼了作者的心灵。

第二段以“想”贯通全段。

开头的“想”字紧承上段末尾的“惊”字。因“惊”而欲“问”欲“名”,然而“故宫莫问兮故事难名”,作者只好遥想当年的“故宫”与“故事”,馆娃宫画栋雕梁、金栏玉砌,吴王夫差得意忘形、骄奢淫逸,物态人情刻划得细切生动,并用海中蓬莱仙阙、天上瑶池蕊宫来衬托馆娃宫的金碧辉煌,以“春光”与“花颜”,“曙色”与“银焰”作比较,表现馆娃宫内妙龄女郎花枝招展,吴王在灯红酒绿中通宵狂欢无度。

西施、乐妓用来衬托对比,那只是虚写,写他们实际是补足吴王的穷奢极侈。作者用巫山之梦、酒池肉林二典事,以楚王与纣王来衬托吴王。

作者所想到的便是当年馆娃宫豪奢的外壳裹着一具吴王醉生梦死的躯体,从里到外都散发着腐败的气息。

第三段以“殊不知”来领起,突转笔锋,好似作者把叙述的角度让给当年的“古人”,实际上脉络直贯,继续述说“故宫”、“故事”的发展。

第二段叙述的“骄奢”是事理之因,此段便是叙述其果——衰亡,逻辑条理是很清晰的。写衰亡还是多用对比衬托,用越国的攒戈、甲马与吴国的修袖、朱唇对比,表现越军气吞山河的气势与吴国危如累卵的局势;以泉壤与瑶阶、藓石与玉础相衬托,写出馆娃宫前后的悬殊变化,作者只选择了几个最为传神的小镜头,便概括了吴国灭亡的本质。“故宫”成了一片废墟,“故事”早已结束,留下的却是永远难消的亡国愁恨。作者不言愁恨留于人心,而言“恨留山鸟”、“愁寄陇云”,连无情的鸟儿、云朵也深解亡国愁恨,更显得情致缠绵宛转,依依不尽。

昔日之淫乐与今日之衰败,互相映衬,加倍写足了“古人失”,最后一段重点放在了“今人惊”,而“失”与“惊”之间紧紧用馆娃宫遗迹来衔结。作者惊叹往日“层构”今日变成“古壕”,往日花径今日香消寂寥,往日美女如云的地方,今日只有麋鹿出没,往日美轮美奂的宫殿已深埋在荒草之下,今日在其上可行车走马,因昔思今,借古察今,它给人们什么启示呢?作者告戒那住华屋的达官贵人,当年馆娃宫富丽皇堂无比,但现在不过是茂草丛中的瓦砾,谁能保证这些华屋的明天不会是像馆娃宫的今天呢?所以对着往日馆娃宫的废墟,应该好好深思,“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荡》)卒章显志,加重说明本赋主旨,与开篇相呼应,一气贯注,全赋写得绮丽而悲慨,给人留下无限的思索。

为您推荐

王寂(原文及赏析)

【生卒】:1128—1194 【介绍】: 字元老。 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县)人。生于金太宗天会六年,卒于章宗明昌五年,享年67岁。海陵炀王天德三年(1151)进士及第。 历任太原祁县令、通州刺史、中都副留守、中都路转运史等职。..

元好问(原文及赏析)

【生卒】:1190—1257 【介绍】: 字裕之,号遗山。 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祖系北魏的拓跋氏,乃唐诗人元结后裔,系元德明之子。 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卒于元宪宗七年(1257),享年六十八岁。他自幼好学,七岁能诗,受教..

李俊民(原文及赏析)

【生卒】:1176—1260 【介绍】: 字用章,号鹤鸣老人。 泽州晋城(今属山西)人。生于世宗大定十六年,卒于元世祖中统元年,享年八十四岁。 他自幼勤学苦读,成绩过人。 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应奉翰林文字。..

耶律铸(原文及赏析)

郝经(原文及赏析)

【生卒】:1222—1275 【介绍】: 字伯常,泽州临川(今山西陵川县)人。 生于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卒于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享年五十三岁。他是元好问的老师——郝天挺之孙,曾受教于好问。金亡后,家徙顺天,生活贫苦。 于..

刘因(原文及赏析)

【生卒】:1249—1293 【介绍】: 初名骃,字梦骥,又字梦吉,号静修。 河北保定容城人。生于元定宗后称制二年(1249),卒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享年四十五岁。 三岁识字,过目能诵。六岁写诗,七岁作文,落笔有神。 年刚二十,天..

赵秉文(原文及赏析)

【生卒】:1159—1232 【介绍】: 字周臣,晚年自号闲闲老人。 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生于金海陵王正隆四年,卒于哀宗天兴九年,享年74岁。他幼年勤学苦读,十七岁参加乡试,名列榜首。 世宗大定二十五年二十七岁时中进士,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