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原文及赏析)

【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纵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rù)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yī)然黑者为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qiāng)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 欧阳子夜间正在读书,听到有一种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

惊讶地侧耳倾听,不禁道:“奇怪呀!”开始像是细雨淅沥夹杂着萧飒的风声,忽然之间又如波浪汹涌奔腾砰湃,像夜间冲来的惊涛,像骤然袭来的风雨。它接触到物体之上,声音铮铮,像是金铁齐鸣;又像是奔赴战场杀敌的士兵,口里含着小木棍急步前进,听不见号令,只听到人马行进之声。我问书童:“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书童回来说:“星月洁白明亮,银河横斜天穹,四下寂无人声。声音出在树林当中。”

我说:“唉,可悲啊!这是秋天的声音,它为何竟又袭来?秋天的情景是这样的,它的色彩凄凉暗淡,烟消云散;它的面容清爽开朗,天空高旷,阳光明净;它的气候寒冷,刺进人的肌肤筋骨;它的意境荒寞,山水空廓寂寥。所以它发出来的声音,凄凄切切,呼啸号叫。遍地的草碧绿繁密,似乎在竞争茂盛,挺拔的树青翠浓郁,十分可爱;但是,青草一触到这秋声,颜色就变了,树木一碰到它,绿叶也脱落了;它所以能这样摧残得草木枯败零落,就是一股秋气的余威。

秋天,是行刑之官,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是刀兵的象征,在五行中为金;这就是所说天地间的杀气。常常把严厉杀伐作为它的核心。

大自然对于植物,春天促它们生长,秋天使它们结实。所以在音乐上,商声是代表秋天的音调,夷则是七月的音律。

商,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而悲伤;夷,就是杀戮的意思,万物过盛而当杀剪。

唉!草木是没有感情的,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枯槁脱落。

人是动物,是万物中的精灵,百端忧烦使他的心受到刺激,无数的事物使他的身体感到疲劳。内心受到刺激,一定会动摇他的精神。

更何况考虑他的能力做不到的事情,忧虑他的才智办不成的工作,自然会使他那红润的面庞变成枯干的木头,乌黑的头发变成花白。怎么可以拿并非金石般坚牢的体质,却要和草木去争繁荣?想一想是什么残害了自己的身心,对秋声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

书童无言相对,低下头打盹。

只听到四面墙外虫子在唧唧叫,像是在陪我叹息。



【评介】: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如果说,春天带给人们的是极大的喜悦和希望的话,那么,秋天所留给人们的则是不尽的感叹和凄凉。屈原的《九歌》曾使读者一道共思盼,同惆怅。宋玉的《九辩》更令人伤时忧国,怀故思乡。李白的《悲清秋》使人刻骨铭心。

刘禹锡的《秋声》亦令人陶醉。在这悲秋的咏叹者中,欧阳修也不甘示弱,他的一首深婉含蓄的《秋声赋》,千古以来,一直被人们称为不可模拟的佳作。

如果单从思想内容来看,欧阳修的赋作中大抵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和深刻的见解,也较少追逐名利的狂热和失意的怨愤。只是流露了一些清心寡欲、安分知足、自甘恬恨的老庄哲学和思想感情。

然而,在艺术上,欧阳修赋作的手法却相当高妙。

他十分善于把某种并不很特别的生活感受形象而亲切地表现出来,使读者真正感到这是他从特殊的环境中体会出来的,虽不新鲜,但不落俗套。《秋声赋》便是他这一艺术特征的具体体现。

所谓秋声,实际上就是秋风、秋虫和落叶等发出的音响。

如果着实去写,势必重弹过去所写的秋赋的老调。作者的高超之处,就在于他运用想象把这些实物所发出萧瑟之声虚化为秋气所产生的混为一体的秋声,并借助于比喻加以形容。

这就摆脱了形似的写法而进入传神的艺术境界。

首先,作者从听觉上去引起读者的联想。

他把秋声放在夜间描写。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挑灯夜读,凝神聚思。这时,忽然“闻有声自西南来”,不禁“悚然而听之”。

当然,这种不同寻常的声音来自室外,但室外则分明是“星月皎洁,明河在天”,而且“四无人声。

”在这宁谧、寂静的夜晚,只有树身在月光下摇曳。这样,“树间”的响动也就声声入耳了。而树之响动,乃秋风所为。

所以,此时的秋声亦即风声。但风声本身又无法去直接表现。

作者便借用他物来显示,从视觉上的树晃动,写出听觉上的风的声响,进而展示了秋声自远而近,由小到大的过程。

“初淅沥以潇飒”,写的是秋声刚刚来临,如秋雨潇潇,秋风习习,给人带来一种初秋的凄凉意味。

“忽奔腾而砰湃”,写的是秋声已起,像骏马奔腾驰逐,如江河掀起狂澜,使人惊心动魄。“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写的是秋声大作,犹如惊涛骇浪,急风暴雨,大有摧枯拉朽之势。

“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是对“波涛夜惊,风雨骤至”的深入渲染。仿佛风雨波涛震动着万物,摇撼着大地,一齐发出撞钟击鼓的轰鸣。

“又如赴敌之兵,衔杖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写的是秋声逐渐减弱,像战士奔向战场,不闻喧哗,更无喊杀,只有马蹄声碎,人步声急,渐渐远去而归于寂静。至于“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则只是秋声高潮过后的余音而已。这种对秋声的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形象生动的描写,无疑使读者欣赏到一首颇具节奏感的秋夜奏鸣曲。



听觉的描写完毕之后,作者又从色、容、气、意等四个方面,描摹了丰富多采、变幻无穷的秋景,以此来唤起读者视觉上的联想,从而使无形的秋声又变成人们看得见、感觉得到的具体景物:“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在这充满了凄凉情调的肃杀氛围中,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也就不足为怪了。这里,作者用“凄凄切切”来照应“初淅沥以潇飒”。

用“呼号奋发”来照应“铮铮,金铁皆鸣”,从而在秋的黯淡画面上谱写出秋的悲凉音符。



这篇赋用散文笔法写成。对偶不很严格,用韵错落有致,显得流畅自然、灵活多变。

它在结构上也比较巧妙。开头连用三喻进行描绘后,穿插了与童子的对话。

中间运用传统赋的手法大肆铺张,大发议论。

到了最后,又自然地转到秋夜的现实中。

作者在那里高吟:“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而童子却已经“垂头而睡”了。只有虫声唧唧与作者的叹息应和,使人感到余韵袅袅,余味无穷。

为您推荐

王寂(原文及赏析)

【生卒】:1128—1194 【介绍】: 字元老。 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县)人。生于金太宗天会六年,卒于章宗明昌五年,享年67岁。海陵炀王天德三年(1151)进士及第。 历任太原祁县令、通州刺史、中都副留守、中都路转运史等职。..

元好问(原文及赏析)

【生卒】:1190—1257 【介绍】: 字裕之,号遗山。 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祖系北魏的拓跋氏,乃唐诗人元结后裔,系元德明之子。 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卒于元宪宗七年(1257),享年六十八岁。他自幼好学,七岁能诗,受教..

李俊民(原文及赏析)

【生卒】:1176—1260 【介绍】: 字用章,号鹤鸣老人。 泽州晋城(今属山西)人。生于世宗大定十六年,卒于元世祖中统元年,享年八十四岁。 他自幼勤学苦读,成绩过人。 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应奉翰林文字。..

耶律铸(原文及赏析)

郝经(原文及赏析)

【生卒】:1222—1275 【介绍】: 字伯常,泽州临川(今山西陵川县)人。 生于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卒于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享年五十三岁。他是元好问的老师——郝天挺之孙,曾受教于好问。金亡后,家徙顺天,生活贫苦。 于..

刘因(原文及赏析)

【生卒】:1249—1293 【介绍】: 初名骃,字梦骥,又字梦吉,号静修。 河北保定容城人。生于元定宗后称制二年(1249),卒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享年四十五岁。 三岁识字,过目能诵。六岁写诗,七岁作文,落笔有神。 年刚二十,天..

赵秉文(原文及赏析)

【生卒】:1159—1232 【介绍】: 字周臣,晚年自号闲闲老人。 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生于金海陵王正隆四年,卒于哀宗天兴九年,享年74岁。他幼年勤学苦读,十七岁参加乡试,名列榜首。 世宗大定二十五年二十七岁时中进士,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