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因(原文及赏析)
【介绍】: 初名骃,字梦骥,又字梦吉,号静修。
河北保定容城人。生于元定宗后称制二年(1249),卒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享年四十五岁。
三岁识字,过目能诵。六岁写诗,七岁作文,落笔有神。
年刚二十,天资过人。为人正直,性不苟合。
早丧父,家境贫寒,事继母孝。至元十九年(1282),不忽木以学行荐于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职回乡。
母死后,居丧在家。
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以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征召他,但他却以“素有赢疾”为由,谢辞不就。至元三十年四月,刘因病卒家中。
卒谥文靖。
他一生着述较多。早年才华出众,诗文驰骋,曾自订《丁亥诗集》五卷。卒后,门人辑其轶稿,得《樵庵词集》一卷,遗文六卷,拾遗七卷。
累经增订,今本《静修集》共三十卷。此外,还有《四书集义精要》二十八卷传世。
他的赋作主要有《苦寒赋》、《渡江赋》、《横翠楼赋》以及《白云辞》等。
在政治上刘因对元王朝采取不合作的政治立场。
被元世祖称之为“不召之臣”。
在思想上是元代的名儒、理学家。
但他的赋作诗文,却少有理学家的腐气。除《白云辞》外,大都雄肆而有骨气。
其中,《渡江赋》和《苦寒赋》的内容尤其明显。《渡江赋》,作于至元六年(1269)。
他虽然二十一岁,但关心国事,对于元师伐宋,慷慨陈词,力主宋不可伐。
其《苦寒赋》虽不如《渡江赋》直述时事,但也曲折地反映了元朝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以及人民的悲凄之苦,因而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力作。
他不仅赋作出色,而且诗文并茂。宋亡以后,他写了不少诗,委婉地表示悼念之情,并揭示了宋代亡国的教训,表现了对历史的批判精神。
他的一些山水诗和题画诗,以新颖的想象,抒发自己开阔豪放的胸怀,以别于他人的沉醉于山光湖色之作。他的诗在风格上接近于元好问。
他的散文也有相当的成就,议论深刻,很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