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奇观电影的视觉传达的多元化与弊端
当前,全球已经迈进了网络时代,面对信息激增的局面,奇观电影作为信息的载体,自然也需要迎合这一变化。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中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信息从原先的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更是影响着影视的创作。双向传播意味着,不仅电影可以影响观众,观众也同样可以以各自的方式,如影评、票房等影响电影。美国奇观电影在视觉传达方面也呈现出了多元变化的特点。尽管电影并不存在即时修改的可能性,但是仍然有弥补或更改的空间,几乎所有大投资大制作的奇观电影中,都存在着对电影进行补拍的现象。尤其是对于系列电影的制作者来说,观众的反馈至关重要,甚至可以直接决定后续剧情的走向抑或人物的去留,包括影片在视觉传达方面的侧重。有时并不需要高科技的方式,就能在视觉传达上造成变化。例如,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曾有观众与演员反映希望剧中三个主人公尽量少穿霍格沃茨的统一的制式校服,多穿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时装,这一点就为剧组所接受。并且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之后的电影中,大量霍格沃茨校外的场景进入电影中,场景与服装造型的变动,体现的是人物在一年又一年中的成长与细微变化。这一改动在令观众感到满意的同时,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视觉效果,对于演员来说也形成了个性化的形象,起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穆尔维所指出的那样,奇观电影对于奇观效果的追求导致电影的传统叙事方式受到了冲击。电影诞生以来曾经不可或缺的“语言”叙事被“视觉”叙事所压制了,在个别极端而任性的导演手中,电影甚至可以成为单纯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画面的组合,而完全不在乎情节的合理性或连贯性。这方面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昆汀?塔伦蒂诺的《杀死比尔》系列电影。昆汀在电影中通过各种视觉传达将自己的暴力美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电影的内涵则沦为最次要的东西。[3]在影片中,人们不难发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史泰龙、施瓦辛格等动作明星引领起来的硬桥硬马式的真刀真枪的打斗风格,或是重型枪械的对战已经过时。正如穆尔维当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指出的,女性在奇观电影中处于“被看”的位置,观众通过欣赏女性的身体来获得视觉快感,而电影在叙事上的逻辑与合理性则退居次席。乌玛?瑟曼、刘玉玲等女演员饰演的暗杀小组成员,在电影中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生死之搏,女明星曼妙的身体曲线在打斗中显露出与刚健有力的男动作明星迥异的魅惑之美,负担起了另外一种信息的传递任务。尤其是整部电影的主线是女性对男性的追踪杀戮,这种力量上的反差对比本身就是一种奇观存在。从整体来看,昆汀所代表的这种视觉传达方式并非美国电影的主流。
毫无疑问,奇观电影是当前消费时代整个已经奇观化的社会的组成部分,同时它因为聚集了高科技、奢华、星光四射等元素又对于社会的奇观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美国的奇观电影中,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消费市场的渐趋完善,其电影一直具有多彩化、人文化、多元化的倾向,甚至引领着美国乃至世界的奇观电影制作模式与流行文化,同时也有一定的弊端。东亚文化圈的导演实际上在奇观电影的创造方面亦有自己独特优势,如暴力美学本身就是在中国的吴宇森影响下创造的概念。如果中国导演能在技术与资金上得到更多的支持,并且在人性表现和逻辑表现上能更为用心地进行揣摩,完全有能力塑造出令人血脉贲张、印象深刻的视觉奇观。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