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奇观电影的视觉传达的多彩化
视觉传达是电影自诞生以来就具备的重要目的之一,早在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月台上所拍摄的《火车进站》,就以鲜活的视觉效果震惊了当时在场的所有观众。早期的电影,由于技术和成本的局限,导演所构想的复杂的视觉效果很难达到。例如,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好莱坞,受大萧条时代美国低迷的经济影响,整个好莱坞笼罩在一种悲观的情绪之下,电影有着粗制滥造的倾向。这一时期的奇观电影几乎都以B级片的面貌出现,给观众带来娱乐享受,制造生活中的明星崇拜以在经济危机中求得生存,是当时奇观电影的发展方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常规的技术手段的视觉震撼力已经越来越小,观众对于视觉冲击的承受力也越来越强,对电影在视觉传达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不仅在经济上逐步复苏,在国际政治上也有了更多的传递自己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好莱坞也因其专业化而成为美国人心中的“造梦工厂”。同时一批又一批导演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细腻的个人艺术感受,因此在奇观电影方面,视觉传达方式呈现出一种具有更丰富的、更有质感的、更多彩的趋势。在史蒂芬?斯皮尔伯格1993年推出的《侏罗纪公园》中,从硬件技术而言,影片特效技术就已经可以为观众复制出栩栩如生的恐龙。当恐龙追逐人类之时,恐龙的脚步、肌肉的动态无不经过精细的计算,一切都展现给观众一种极其真实、毫不夸张的逼迫感。从“软件”的角度来说,影片同时又借助着使用DNA技术“复原恐龙”这一故事,引发人们对科学伦理问题进行思考。电影在依靠着视觉奇观在商业上获取巨大成功的同时,又对纯商业行为(如人工培植繁育恐龙,在努布拉岛建立恐龙公园以牟利)进行了批判,并没有使观众在收获观影快感的同时失去理性思考的可能。
现代CG动画技术的出现,使得塑造一种动感的、前所未有的形象成为可能。在彼得?杰克逊的《魔戒》中,咕噜的形象就是由动态捕捉技术与CG动画结合而成的。[2]由于魔戒巨大的腐蚀作用,咕噜在持有魔戒的五百年中已经沦为了一个具有多重人格的,在善与恶之间挣扎的怪物,他极为消瘦,昼伏夜出,牙齿脱落,令人望而生厌。如果不能较好地表现出咕噜外形上的畸形,就无法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其内心的扭曲和痛苦。CG技术的使用,加上安迪?瑟金斯的出色表演,为这个特殊的人物注入了其他技术所不能取代的活力,安迪?瑟金斯也由此成为“动作捕捉界第一人”。在杰克逊后来拍摄的《金刚》中,深受杰克逊青睐的瑟金斯在去卢旺达日夜观察大猩猩的动作之后,也借助CG技术有了精妙的表现。除此之外,3D IMAX技术的成熟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观众获得了某种震撼感。以《地心引力》为例,3D IMAX技术的运用有助于观众更真切地体会到女主人公在浩渺无垠,且几乎没有参照物的太空艰难求生的心境。然而3D技术出现后其他电影不顾剧情需要一味跟风,不但不能达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反而造成观众视觉审美上的疲劳。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