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中的“死亡”文化原型
日本国民的死亡观源于对樱花的崇拜,樱花常用来比拟高尚的人的生命,樱花刹那芳华间消逝,使日本民族形成了悲观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日本的历史文化中存在一种追寻自我毁灭、自我升华的传统,这使得日本人普遍形成了一种物哀的情绪,而死亡是平息这种压抑情绪的最终解决办法。如同落樱在最美丽的时刻随风而逝,人的死亡也因独特的哀伤而变得唯美动人,这使日本文化形成了一种怪异的死亡美学。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死亡”主题具有重要地位,电影作为一种包容性极强的视听艺术,对死亡主题也进行了多维度的呈现,它通过将死亡元素融入电影视角中,使电影体现出了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在日本电影中,死亡情节是表达生命形态完整的一种形式,也是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的原动力,它将日本民族对死亡崇拜的文化观念融入电影叙事艺术中,影片中死亡元素的出现在表现外在的死亡形式的同时也揭示了人物内心精神层面的意识,死亡在影片中已经超脱了现实中的形式而升华成为一种美,这种富有美感的死亡实现了导演的创作目的和对美的终极艺术追求。
在日本电影中导演对死亡意图的设置包含外在性和内在性两方面,外在性是指以主人公的死亡来实现某种目的,表现为自然死亡和非自然死亡两种形式。电影中人物的自然死亡的情节设置有效延长了电影时间轴的功能,设置了悲伤的情绪点,却没有表现出主人公的死亡目的性。影片中的非自然死亡不同于意外死亡,而是指主人公自我意愿的死亡,这种死亡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它是一种通过主人公死亡意识的自我建构来达到某种精神追求目的的手段。这种死亡设置源于日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日本民族超宗教的信仰对象是天皇,对天皇君主的效忠情结形成了日本的“耻文化”和“武士道精神”,这种忠孝系统也使日本民族产生了自杀与复仇制度,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殉死习俗和死亡观。日本人认为死亡是一种对美的最终诉求,是一种高尚的行为艺术,只有死亡才能使耻辱获得真正的救赎,这种将生死置之度外,不惜以生命的代价来换取成功的殉难行为是在“净化”耻辱。这种残酷美学思想使日本民族将死亡升华为一种极致的美,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日本的文化当中。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日本的文艺作品也将死亡之美深深地融入创作中,让死亡所带来的气氛和情感成为文学字眼中不可或缺的创作灵感源泉。同样在电影艺术中,导演也通过人物自我牺牲的死亡形式实现了创作的所有欲望,激发了观众或怜悯,或惋惜,或悲痛,或哀伤的丰富的悲伤情绪。电影在完成死亡设置的外在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死亡设置的内在性描述,导演要以日本传统的生死观创作死亡原型,并用艺术感官形式化处理各种不同种类的死亡,通过影片中死亡意象的创造和人物死亡的情节设置来实现更高层次的艺术目的。在电影叙事中,导演还要有意识地将道德审判和人为的人格完善融入影片故事情节中,用美或丑的表达方式来描绘残酷的死亡实现,把握好情绪节奏,将死亡上升到残酷的美学高度,让死亡体现出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