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电影的梦幻性
李安的电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较为中规中矩,写实意味较浓,另一类则带有一定的幻想性与实验性,观众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对影像做出不同的理解。在后一类的电影中,李安的拍摄手法与制作手段上常常体现出一种梦幻性的特征,尤其是在某些影片中,对数字影像技术的大胆使用,能够打破叙事常规,传达出一种惯常的表达方式无法表现出的独特美感。
李安电影中梦幻性展现最为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曾经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2012)。整个故事实际上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即电影的表层,整个漂流故事的奇幻性被李安用3D效果表现出来,如各种异彩纷呈的海市蜃楼成像,成群的荧光巨型座头鲸将整个海洋点缀得犹如星空,鱼形成飞鱼海(隐喻的是厨师用派母亲的尸体引来的鱼群)等。一人一虎的同舟共济被放置在令人感叹大饱眼福的画面之下。尽管就情节而言,没有跌宕起伏的波动,但是派与老虎之间从斗智斗勇到和谐相处的过程,起承转合之间丝毫不让人有做作与冗余之感,可以说这一层面李安充分显示了自己在摄影及特效上的掌控力,呈现给观众一部令人震撼的、浑然天成的视觉大片。然而李安电影的妙处就在于故事还有着奇幻冒险背后的另一个层面,这一面则将现实的残酷真相展现给了观众。这两层之间是相互印证的,当派讲出第二个故事之后,第一个层面中的镜头便一幕一幕在观众脑海中闪现,这才意识到第二个故事中的人物与之前的动物有所对应,且前文中那些似乎并无深意的,只为打趣的细节瞬间都成为伏笔,使整个故事得以融会贯通地串联起来,突然打破了本来营造起来的充满和谐和爱心并且富有奇幻色彩的氛围,将观众置于一个颇显残酷无情的血淋淋的事实中。更关键的是,这样的残酷并非导演直接告诉观众,而是观众自己进行重组和还原得出的。这样的冲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快感。即使在这样张扬的、极具梦幻感的故事中,李安也依然保留了那份内敛和东方式的静谧含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仍是依靠故事的内涵而并非是炫目的视觉效果取胜的,然而后者恰恰是整部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第一个故事没有足够的奇幻性,观众便不能脱离理智的束缚将其理解为李安设置的隐喻。正如《盗梦空间》中对观众表明的那样,梦境之所以能与现实区分开来,正是由于大量与自然和物理法则不符的现象和场景的出现。这对于观众来说既是一种美的展现,同时也是一种提示。例如,在第一个故事中,派在岛上获救,这个岛白天有着无穷的食物和干净的淡水,以至于派十分钟情这个小岛,不想离开,因为离开就意味着未知和死亡。然而当黑夜降临时,他看到了白天的湖水变为酸性液体开始吞噬鱼类,一种仿佛是莲花的树叶,在被一层层地剥开后露出了人类的牙齿。这些都是现实的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李安正是想借助这种白天和黑夜呈现出的巨大反差,来阐释馈赠与索取,吃和被吃,人性与兽性的对立。从而向人类揭示生存的残酷。
即使是在极具现实感的影片中,李安依然会注重对梦幻感的营造。例如,为他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同样讲述同性恋故事的《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2005),李安将高耸峻立的断背山拍摄成了一个世外桃源。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正是一个动荡而混乱的年代,然而李安有意地与《阿甘正传》中的那些社会场景保持了距离。李安本人曾经表示:“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那是一个永远也无法抵达的梦。”既然是一个终身念兹在兹,寄予了深厚感情的梦乡,便必然应该有梦幻性的美感,才能代表人对于真我的追寻。于是影片的开头便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感觉,尤其是色彩的运用,极具冲击力。整个大自然开阔而壮丽,天色是黛蓝色的,有绚烂飘荡的流云,山峦翠色欲滴,溪水清澈而明亮,以及晚上微弱的萤火。李安正是需要用这永恒的,原始生命组成的美景,揭示主人公的感情在当时注定是不为尘世所容的。两个年轻牛仔之间的爱恋和自由,注定将被外力所打破。与此同时,他们的感情又是如这山水一样自然而纯净,应该得到大众接受的。对自然场景的梦幻性表示实际上也是李安给影片留白的方式之一,这种方式更容易激发观众对影片主题的思考。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