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类暴力本能的展示
当前,暴力成为文学、绘画以及电影作品中的一个热点内容,而暴力美学一词也在相关的前沿研究中频频出现。在电影中,昆汀?塔伦蒂诺、吴宇森、北野武等人都以善用暴力美学着称,且都在反映暴力的过程中形成了个人的风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暴力美学在当前的市场需求下,已经成为一个松散的电影流派,甚至在社会效应的层面产生了某种负面影响。大卫?林奇并不属于这个流派,他以暴力为题材的电影并不占其作品的大多数。但当暴力已经全方位地渗透入当代的文化语境时,林奇也很难不受到其影响。并且,林奇在宾夕法尼亚读书时,紧邻其住处的便是一个停尸场,这无疑给予了林奇某种灵感。但是林奇一直是用一种美式艺术片的,充满美感的艺术形式(如桃乐丝所唱的美妙的《蓝丝绒》)来对暴力进行展示的。
1986年,大卫?林奇以一部名为《蓝丝绒》的悬疑电影震惊影坛。影片从一开始就充斥着暴力带来的血腥与丑陋。回家照顾父亲的大学生杰弗里竟然在草丛中发现一只刚刚被割下的耳朵。平静安详的小镇、美好的清晨,与血淋淋的人体器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后观众就与杰弗里一起开始调查这只耳朵背后的秘密,从而进入了一个几乎没有理性的世界。尤其是当杰弗里跟随着线索对妓女桃乐丝展开调查时,发现桃乐丝几乎每天都要在家里承受来自黑社会头目弗兰克的性虐待,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充满正义感的杰弗里对此当然难以接受,但是桃乐丝却仿佛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一般也对此乐此不疲。杰弗里也与桃乐丝发生了关系,结果却被弗兰克捉奸。但随着杰弗里的调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弗兰克不仅绑架了桃乐丝,还是一个毒枭。这个恶人尽管最终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这个结局实际上更可以视作林奇为了向市场以及所谓的主流文化话语进行妥协的结果),但是杰弗里的心中却已经永远产生了一个心魔:他意识到了施虐、受虐与性交织带来的快感。在《蓝丝绒》中,悬疑片仅是其外壳,林奇希望用这部片子来反映人类的性本能与暴力本能。男主人公很难被看作是一个人们心中的幻想英雄,对于他出于本性的所作所为,林奇还是把解释权交给了观众(林奇曾经拒绝过解释电影的宗旨,他认为一谈起事物的“意义”就会让他不舒服,同一件事的意义他和观众完全可以产两种甚至更多的观点)。
有了《蓝丝绒》的铺垫,四年之后林奇推出的《心中狂野》则更加惊世骇俗,同时也体现着导演的雄心勃勃。如果说《蓝丝绒》中的正邪对立还比较明晰,这部电影可以说男女主人公就是自己阴暗岁月的缔造者。罗拉与塞勒为了在一起而私奔,在私奔途中他们不仅要面对罗拉母亲的追踪,还向对方坦承了自己曾经的血腥暴力与乱性史。同时罗拉还遭遇了他人的勾引,恐惧反而又催发了性欲。狂野的暴力与温存的爱情奇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林奇在这部影片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了人类对于暴力和死亡所能做的极限,提供给文明世界一份血肉组成的真实。例如,杀人犯塞勒将人的脑袋像西瓜一样摔得血浆四溅,遭遇车祸苦苦挣扎最后死去的女子,躺在产床上如同鱼肉一般无助惊恐的少女,罗拉母亲的情人和侦探被一枪爆头等。不仅如同桃乐丝激发了杰弗里一般点燃了观众心中的攻击性本能,也刺伤了人作为高级动物的一种尊严。与昆汀的暴力美学不同,林奇并不是在用死亡和暴力镜头来满足人类的宣泄需要,也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电影令人震撼的视听享受。他只是在冷静地表现社会的阴暗面以及那些与主流格格不入的人群的生活。塞勒与罗拉在剧中不断迷失,而观众在戏外亦是如此。在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中,人实际上很容易因为焦虑和郁闷陷入一种狂乱的精神状态,只不过林奇将这种状态赤裸裸地展现给了观众。毫无疑问,林奇对于人类暴力本能的展示,始终是落足于艺术的层面上的,而非对暴力本身有着某种偏好。因此观众对于《心中狂野》的态度,必须得到正确的引导。遗憾的是,当时的美国媒体并没有能够理解这部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电影,而是给予了林奇不少批评。
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大卫?林奇已经形成了极具个人魅力的影像风格,无论是诡异、超现实的题材,抑或是能打动人心的、质朴的温情题材,林奇都能掌握得游刃有余。同时由于林奇在一个又一个的谜团中制造精神文本,探寻现代人内心世界方面的强悍,很少有人能够具有足够的才气和镜头语言掌控力对他进行模仿。这也导致大卫?林奇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又是独特的,只属于林奇本人。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