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女性形象的建构意义
美国是一个多种族构成的国家,民族众多,种群复杂。在这个自由的国度里,黑人的命运却是十分悲惨的。黑人电影的早期代表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是20世纪20年代拍摄的默片。这部影片根据同名的小说改编,展现了黑人奴隶的艰辛生活,抨击了奴隶制度的黑暗与腐朽,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反响巨大。黑人女性由于种族主义、性别身份、种族歧视等多种原因的存在,在社会中地位低下。所以,美国文学改编的影片中塑造的黑人女性形象是具有深刻的思想与文化意义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不同时期黑人女性形象的建构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与政治运动有密切的关系。美国文学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从沉默失语到话语回归的过程。在以白人为中心的美国社会,大多数的黑人遭遇是十分痛苦的。美国早期社会中的种族隔离政策,使得黑人无法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与真正的自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黑人女性在文学中的形象自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沉默群体。电影《紫色》中的西丽亚的母亲唯唯诺诺,屈从于男性社会的沉重压迫,最后悲惨地死去,她就是传统的黑人女性形象的代表。20世纪初,黑人作家在作品中塑造的黑人女性形象也多是按照白人所建构的形象进行书写的。一战以后,自由、民主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这种思潮为黑人文学的崛起奠定了思想基础。20世纪20年代,美国文坛掀起了一场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一大批黑人作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同情黑人妇女的遭遇,深入女性的内心世界,揭露黑人父权制及白人种族主义的罪恶。直至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黑人民权运动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黑人文学蓬勃发展,具有鲜明个性的黑人女性形象开始出现在更多的文学作品中,受到人们的重视。以黑奴为题材的电影《为奴十二年》之所以能获得奥斯卡三项大奖,这除了电影本身的思想性与艺术成就以外,奥巴马身为美国的总统这一身份也对影片获奖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其次,电影中黑人女性形象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与思想价值。美国文学作品改编电影中的黑人奴性形象的建构实际上是一种自身文化的彰显与求得认同的过程。黑人拥有丰富灿烂的文化传统,但是在西方中心主义的支配下,他们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黑人女性的境地更是悲惨。黑人女性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中如果想要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更平等地与白人进行交流,那么她们就应该认识自己,在回归传统,彰显黑人文化的同时形成独立意识。电影《紫色》中的女主人公被继父残忍地剥夺了自己身为母亲的权利,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是十分可悲的遭遇。女性的权利需要自己去争取,只有这样,她们才能从男权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解放出来,摆脱身份与种族歧视的束缚,真正以独立人的身份融入西方社会中。可以说,寻找、重拾、确认自己的身份的过程就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例如影片《珍爱人生》讲述的就是黑人女性珍爱自我成长、自我救赎的故事。她的形象象征着黑人女性的自立自强,她的故事是黑人女性意识觉醒的缩影。[3]
时代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使得文学作品中的黑人女性的面目更加符合真实的她们,在压抑和扭曲的抗争中,黑人女性形象得到了重新的塑造,黑人女性意识不断觉醒,多姿多彩的黑人女性形象被电影导演所注意,体现了作家与导演独特的审美理想。美国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如《紫色》《珍爱人生》《宠儿》《相助》等,其中的黑人女性形象借助视听影像的传播手段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这种情况无论是在文学史上还是电影史上都具有重大的贡献意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