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审查制度对大众生活的影响
对比贺岁档的排片计划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趋势,从以往的众星云集,喜剧打头的贺岁影片逐渐变成了家庭电影,儿童电影势如破竹的局面。尤其是2014年一部打着“全家看电影”口号的《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在过年期间可谓风头正劲。凭借着良好的电视收视基础,加上老少皆宜的电影内容,据统计仅电影首映日,票房便高达9000万,刷新了2D国产片首日票房纪录,单日观影人次约260万左右,场均超过110人。这些数据为我们真实地反映了两点现状:中国的国民观影热情和力量已经不容小觑,其中未成年儿童的比例更是高达60%~70%;适合全家观看的电影非常符合现在观影人群的共同需求,但是目前电影院上映的此类型电影数量明显供不应求。 随着观影人群规模的壮大,也反映出大众娱乐方式日趋单一化。这也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和大众娱乐方式息息相关的电影审查制度了。现行的电影审查规定含糊,删减“不良”情节一词似乎范围过于宽泛。不同年龄的观众有着不同的认知程度,那么电影中所谓的“不良”镜头到什么程度才属于适宜全体观众观看呢?比如周星驰的电影《西游?降魔篇》在上映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这部称霸贺岁档电影票房的魔幻主义电影在热映期间也遭到了众多家长的投诉。究其原因是因为影院没有在影片宣传和消费者购票时对家长进行相关情节提示,直接导致不少低龄儿童在使用3D眼镜观看电影时,被片中突如其来的逼真模拟怪兽效果或者影片中的血腥场景吓哭。严重的甚至给小朋友造成了心理阴影。可见目前我们对于电影情节的删减,还是不能完全照顾到观影群体的接受程度。
其实随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影已经越来越平民化和大众化了。可是我们对电影片种的界限却很模糊,即使打着喜剧的电影也可能会存在少许暴力、血腥,甚至情爱的镜头。这也就直接导致一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少年在观看电影时会受到一些惊吓和误导。没错,我们做了删减,但是很多时候连电影审查委员会也不能就到底该删减哪些镜头,删减的统一规范是什么这些问题一一作答。“少儿不宜”的剧情对孩子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种影响力却是我们不能置之不理的。目前很多呼吁建立电影分级制度的呼声也大多是以保护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切入点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