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电影形态的发展是社会形态的反映
反智主义在当下之所以如此严重,固然有诸多的原因,它当然是社会合力的一个结果,再者就是主流的文化话语权的政治中心化,束缚了创作空间同时与观众的欣赏习惯背道而驰。我个人的看法是,考虑到全世界都在面临这种情境,尤其是年青一代,最主要的原因有一条,我们的社会因为互联网这些新的媒介形式的发展,使得文明传递的方式发生了改变,纸质媒介因为信息容量的限制,出版机制等因素会造就一种将人类最优秀文明传递下来的自然结果。互联网诞生使得信息的载体一下子扩充了,而且是以相差难以估算的数量级的形式在传递。原来的信息主要是通过书籍这种媒介传递下去,但是现在互联网以及各种新媒体媒介的发展使得原来各种海量的信息通过各种更多的途径,越来越快地传达给年青一代。在人类文明被碎片化到了极致和海量的信息面前,年轻人去选择那些所谓的最肤浅的或者最即时最动态也是最浅层面上的知识就可以理解了。今天的文化场域已经造就了一种摧毁和消解一切理性和严肃旨趣的力量,人们在追求一种浅显的消费文化。这是不是一种社会发展和伦理发展的历史二律背反是很难说的,但是对文艺样式“短平快”的平面化、庸俗化发展却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当下电影的困境,从表现上来看,是源头人才培养和终端观影群体旨趣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这种文化场域的体现。何止是电影,几乎任何当代的文艺样式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反过来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文艺发声,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即便是莎士比亚,也不能替代今天的作品,然而从美学层面来说,好的作品总是不因时代的更迭而失掉其打动和重塑人们内心深处心理结构的力量,而这关键的一环,在当代的文艺样式中,很不幸,是缺失的。人们在当今的文化作品里很难找到那种能够让我们长歌当哭、热泪满襟的美的熏陶。这是不是所谓“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可以出现文艺高峰;政治强盛,经济繁荣之日,文艺却反而萎缩”[4]。
行文至此,我们就面临着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那就是人类天性当中在选择信息的这种惰性究竟会把我们的知识获取和艺术创造能力引向何方?我们会不会在技术海啸当中趋于幼稚和愚蠢?抑或者,这只是一种勒德分子的杞人忧天。电影形态的发展既然是社会形态的反应的话,那么恐怕,要从根源上解决电影的艺术质量问题,就应该是整个社会思想文化和人民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