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电影所面临的问题:产业和内容
考察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应对和挑战之前,有必要就这个新时期进行一定的考量。对于中国电影的新时期认定,个人认为,2002年产业化改革至2010年为一个时期,这一段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开始起步,摆脱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电影初步市场化试水以来的缓步发展的态势,以《英雄》为代表,中国电影正式进入市场化草创和起步时期,增长稳步和迅速。自2010年国务院9号文件《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以降,为新时期,这是因为电影产业真正成为由国务院直接发文推进的国家层面上的主导产业。也正是从此,各种产业资本集中进入电影产业,各种“热钱”“快钱”不在少数,电影市场内生性增长的系统因素开始被外来资本影响,中国电影开始形成当下的电影生态格局,电影市场的增长在迅猛中一发不可收拾。在产业政策以及被唤醒的消费需求的助力下,2010以降,中国电影可以说在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单从票房成绩看:2010年101.72亿,2011年131.15亿,2012年170.73亿,2013年217.69亿,平均增长率28.87%,然而,快速的增长也带来了摘要中所述的二律背反问题。近期召开的文艺座谈会是否会引导中国电影进入新的发展轨道和生态环境不得而知,暂不作讨论。
撇去细节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和内容生产两方面。粗放式的增长,脱离文化产业的基本规律,电影产业链条不合理,生态发展不稳定,电影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来自于业外热钱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红利,以及近年来逐渐培养的观众观影习惯。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如果参考产业经济“SCP”分析模型: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由于企业行为不具有区别电影行业的产业特征,而经营绩效则更多地作为一种因素的合力,就其实际产业表现来说,主要问题集中在行业结构。所谓行业结构,是指主营品种和范围基本相同的商业企业群体的数量及其构成比例,中国电影产业现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中比重过低,无法发挥更大优势,虽然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性产业的新高度,但就实际比例来看,电影产业在文化产业中占比与电影强国仍有相当差距。“高附加值环节落后,与相关传媒产业融合不够,最能体现高附加值的大电影产业发展受限”[1]。无论对比欧美还是日韩的电影产业效率,中国电影产业都呈现出“从业人员多,产出价值少,经济比例低”的状况,“中国电影产业无论是与国外电影产业相比,还是与国内其他同类传媒产业相比,在规模上都存在着较大不足”[2]。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给出了很多这方面的解释,但是作者认为,作为产业来讲,如同一种生态系统,固然会发生这样的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人能注意到,良性的生态系统必定是首先自身已经具备了所有能够互相依存的生态物种和生态链。中国电影产业问题的根源在自身,这种自身的意思是,它不但没有有效地构建出产宣发放合理的产业布局结构,导致依靠行业外热钱涌入带来基础设施高歌猛进,从而满足了膨胀的观影需求,同时产业链上端的制作环节严重贫血,以近几年的电影产品来看,精良的口碑制作少之又少,带有圈钱嫌疑的粗制滥造之作却在一片骂声中大行其道,也反映出观众群体观影旨趣的降低和世俗化反智倾向,而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思路应该是将增长的动力和源泉从依靠资金的吸纳投入到自身的发展力的构建。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