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边界:3D电影中幻象互动的感觉

消失的边界:3D电影中幻象互动的感觉

   拉特利尔认为:“技术的进化是树状的,每个新步骤都像一个树节,上面长着许多分枝,引向其他树节,上面又产生出新的分枝,如此等等。”[2] 从利用一台摄影机拍摄到两台摄影机同时按一定角度拍摄,从左右眼看同一个影像到左右眼分别看两台摄影机的影像形成的3D电影,在2D电影技术基础上,让受众看到了立体的场景,不再像2D电影在拍摄中一定要注重构图,注重主体,陪体的位置来呈现出三维空间效果,让受众在二维的平面中尽量看到三维空间的效果。3D电影是直接让受众在三维立体图景中置身于飞石走兽、浩瀚太空、林海雪原等壮观的场景之中,已完全突破画框带给我们屏幕内外的界线, 画框的局限性已完全突破,我们沉浸于虚拟世界的幻觉中,“一种不分现实与参照系的幻觉,一种人工重建世界的幻觉,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将以幻觉破灭为代价而享有一种完全的免疫力”[3]。创票房新高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与老虎的扑斗、火箭炮的射出、老鹰的叨啄、雪海的广阔、威虎山的险峻等都立体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再加上不同层次的枪声、炮声、叫喊声等,让我们完全被眼前的幻象所迷惑,甚至在老虎扑来,子弹射出时也不禁要躲闪一下,耳鼓震动且瞪眼直观。

   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三维处理后的幻象比真实场景还要逼真,3D电影《银河护卫队》中的浩瀚无边的银河系,展现着我们现实中永远无法真实进入的美轮美奂的太空,观众的好奇心也自然膨胀至最大,暂时已俨然脱离现实世界,完全置身在如梦如幻的银河世界中,片中那狡猾的浣熊、诚信可靠的树人都让每一个人感受到星空的美丽与那个虚拟世界的真实。3D电影真正为我们打破了屏幕内外的边界,不再让屏幕冷冰冰地被动让我们去看,受众在那个已被打破的框下,完全进入电影的幻象中,随爆炸的弹片而躲闪,随场景的壮观而慨叹。正如康德认为的,“时空是我们得以存在的基础,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感性、知性、理性形式得以存在的绝对前提”[4] 。3D电影技术创造了立体的空间,创造了客观空间中又一虚拟空间的再现,观众则在融入的虚幻光影世界之中,看到空间的真实,时间的交替,观众甚至和这个不断变化的光影世界中的人物在面对面交流,这些都是以消失的影像屏幕画框的边缘域为前提,从而使受众随着3D电影中的幻象进入到超真实的体验之中。后现代理论家、社会学家博德里亚认为在由电子媒介构成的仿真世界里,不再有真实与表象之间的区别,表象就是真实,而且提出基于影像的“真实”实际上可以看做是“超真实”的“幻象”,博德里亚认为,这种“超真实”颠倒了媒介与现实的传统关系,如今不是版图先于地图,而是“地图导致了版图”[5]。3D电影中观众已不是通过画框看到幻象的世界,而真正做到通过幻象看到另一个世界。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