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元素在都市电影中的影像识别符号

传统元素在都市电影中的影像识别符号

  每个区域的价值美学、情感复杂化的经典影视形式在都市生活的刻画中起到了类似中国骈文的艺术效果。这种美学形式的主体一般体现在背景组成的碎片中,他们无论从外在形象还是文化内涵上都极富有魅力。这是一种人文范畴的美感,这种美感运用在影片中描绘出了内涵美,加上旧式建筑物的外形特点和源自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特色,或营造出江南水乡的清新恬静之美,或呈现出西北荒漠的粗犷不羁之美,或表现出炊烟袅袅的田园小镇之美。这样的元素在影片中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形成了艺术主题和人物的感情形式、感官和思想美学特点的一部分。

  艺术区域表现在民族意识的不同、物质精神的不同和思想深度的不同;同样,对区域地区的理解也是对区域艺术的理解,在影片宣传时确立了人群美学主义的形成。在中国经典艺术中,人和空间关系是紧密相联的。在《坤卦?象》中,就阐述了人与天是互相协调的,人按照天的形式去运作,去顺应天的周期;《易经》也说出了无往不在变化,又无往不在重复是天道;《文赋》中说明了万物由心而生,心中自有四海。这些对于世界的思想对经典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多彩的空间美学形态,表达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地区文化体系也逐渐构建起来。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多数城市历史文化都源远流长,城市中的代表性建筑富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地区文化特色。例如,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上海的弄堂、苏州的园林、陕西的窑洞等,这些建筑蕴含着不同的韵味,代表着其所在城市的区域文化。这些经典静止物质元素,毫无疑问都是体现局部、加大观影者地区认知的意识形态。

  在每一部城市作品里都要依靠这种物质世界创造的背景,电影的导演利用这种经典的局部符号,希望组建起电影中独特的镜头经典空间,在全球电影界表现的是一种中国独特的电影语言。这种极富有地区文化特色的符号元素通常以两种方式融入都市电影的创作中:其一是经典物质世界的组建,其二是艺术空间的复刻。

  经典的物质空间又走向了特定的局部背景和道具背景。自然风光中水乡的湖泊、西北的土地;道具背景中的经典建筑,比如斑驳的屋檐、灰色的墙体、幽深的街道等江南的建筑风格,通过空间顺序展现的都市园艺,具有北方历史特点的京城,中西交融的新生代大都市,在重视传承和重视变革中表现出迥然不同的局部特色。

  电影《船家女》就是利用主人公的行动来展示环境的:船只、湖水、小桥、衣服特点等,完整地创造了在现代城市艺术矛盾下的经典电影形式。电影将故事发生的背景选定在水域广阔的杭州,将主人公的生活环境设定在湖泊和湖泊周边,对杭州代表景观西湖进行了多角度的拍摄,让故事背景逃离了物质禁锢。

  婆婆的古木、三潭印月中的建筑、波光粼粼的湖面、轻盈的小船,山路边缘柳树下创作的艺术家等,随着剧情的推进,不但成为剧情的地域坐标的形式,还营造出浓郁的水乡特色。众所周知,上海鲜明的城市文化和人文特色融合在柔情似水的利益场、殿堂级别的现代建筑、零散在城市中星星点点的小巷、夹杂了油画海报等元素中。这些有着浓重艺术差别和地区间的经典建筑群与西方建筑,展示了一个现代化城市所独有的名利与典雅。这种特色的形成源自于民国时期的上海,在江南商业文化的浸润下,上海呈现出一种优雅从容的气质。例如,王家卫导演的作品《花样年华》就将上海气质发挥到极致。《花样年华》中色彩斑斓的服装和光线烘托下若隐若现的街道,把柔情的怀旧和经典美学于豪放的拉丁艺术下,打磨上了一层细致情怀和完整习俗。

  经典艺术背景的创造不能摆脱生活的剧情的投入。尤其在喧嚣的社会背景和嘈杂的城市霓虹中,世态炎凉,更注重人之间的关系包含的风俗渗入电影制作的世界浪潮当中。

  这种掺杂不是停止在对特殊风俗的表面上,而是用习俗的矛盾加强剧情的推进,从而组建起有特色的艺术经典的价值取向。费瑟斯通说过,家庭的感受是从经历中提取的,属于象征性的展示,各种回忆性的表达,以及各种风俗活动中的价值体现。   导演孙周的作品《心香》,将诗歌的艺术手法融入电影之中,用富有诗意的俯视和远望镜头切换翻开了电影的新篇章,在随着主人公视角移动的过程当中,都市压抑、安静而古老的戏曲建筑,直观地反映出两位老人远离尘世、喜欢怀旧的心理,在剧情的高潮阶段,用诗歌抒情的技巧,把家人的代沟比作经典艺术和新型艺术间的代沟。在电影的最后,用诗歌结尾的技巧,用抒情的传统背景音乐,展示了家人依依惜别之情。

  “习俗文化是艺术的参考书,是民俗艺术与区域艺术最为具体最代表的表达模式。”在导演张艺谋的作品中,几乎都用民间习俗作为电影的基调,例如影片《红高粱》表现出了高密县独特的“颠轿”风俗,影片《菊豆》中对染坊工作程序的展现等。再如其近期作品《归来》之中,以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回忆、特殊的舞蹈等为背景进行陈述,这些在记忆中淡化的代表了人民苦难的艺术形式,展示了观影者的内心需求。结局以悲怆、温暖和安静的状态把意境升华到典雅的境界,电影中不停地说明回归,却在坚持、恬静、收敛的内心中进行着周期性的等待回归。这种差异性的艺术手法展现,以“单调化”达到“丰富化”,这种状似神话中的壮举,抑或是脱离现实生活中的传奇,都是艺术精神逐步升华的特征。

为您推荐

“传统文化电影”发展的不足

“传统文化电影”发展的不足   人们在看黄梅戏的时候,虽然能够感受到黄梅戏文化的成长,但是这些电影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人物冲突是一部电影的关键所在,观影者认为,一部电影中的人物矛盾愈激化,电影的好看度..

新世纪“传统文化电影”的创新及价值

新世纪“传统文化电影”的创新及价值   在1990年之前,“经典电影”大多数都是根据已有的剧本经过翻译后编写成的。通常来说,改动幅度并不是太大。不过,自21世纪开始,各种别出心裁的电影逐渐兴起,且均凌驾于原有的剧本之..

与传统叙事程式的背离

与传统叙事程式的背离   街头影片具有真实的价值特点,表现的是一个地区底层社会人们在万家灯火、经济发达、商铺林立、物质极度丰富的社会大环境下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外国移民有着本就存在的价值体现。马丁用其独..

可视化传统元素的影像美学属性

传统元素在都市电影中的影像识别符号

传统元素在都市电影中的影像识别符号   每个区域的价值美学、情感复杂化的经典影视形式在都市生活的刻画中起到了类似中国骈文的艺术效果。这种美学形式的主体一般体现在背景组成的碎片中,他们无论从外在形象还是文..

电影《活着》在原着作品基础上人性化的叙事创新

电影《活着》在原着作品基础上人性化的叙事创新   (一)影片表现政治化背景下人的不确定性。小说直面生存苦难,在对“形而下”的生存关怀中探索“形而上”的人生哲学。围绕着福贵一家,讲述了一个死亡的故事,书中采用第一..

电影《活着》对文学原着改编的背景

电影《活着》对文学原着改编的背景   电影自诞生以来,出现了不少自文学原着改编的作品,如《红高粱》,《阳光灿烂的日子》等。文学原着通常给电影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素材,因此,由此电影借助原着再创作是一种最经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