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着》对文学原着改编的背景
电影自诞生以来,出现了不少自文学原着改编的作品,如《红高粱》,《阳光灿烂的日子》等。文学原着通常给电影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素材,因此,由此电影借助原着再创作是一种最经济的方式。以影片《活着》为例,浅析影片对原着的再创作。
(一)电影《活着》的创作背景。影片《活着》改编于余华的小说《活着》,小说以“存在”为主题,讲述了一个“生命”的故事。小说中福贵所经历的苦难,集中代表了那一特定时期的人生命个体所承受的痛苦和无力的挣扎。他们以坚韧的生命力完成了对自己生命的救赎,完成了自我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感悟[1],就是“活着”。透过小人物经历苦难的描写,穿过现实的荒诞,找到小人物内心依然生存活下去的简单理由,这是小说的中心,也是余华想要表达的。
(二)电影《活着》的体现的文化观念。电影《活着》得以改编,是张艺谋及其剧组主创人员花了近半年时间,探讨故事剧本,人物构造,语言行为,故事结构,最终选择用最平实的手法讲述最普通家庭的故事。放弃了以往最擅长的叙事构思手段,影片所展现的人这个个体,具有双重文化观念。一是人自身生命个体对于生存本身的艰难,二是把人这个个体放入某时期的特定历史环境中,人受环境的影响,在该环境氛围下人该如何存活。第二点是小说不具备的,也是影片值得深思的关键。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