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域文化与东北电影
(一)东北地域文化概述
东北地区今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处中国版图东北角,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朝开始又俗称“关东”。约自晚清时,又出现“东省”“东三省”等称谓。历史上不同时期对东北行政区域的划分不一,名称也有些许差别。[2]
地域文化,在我国指在特定地区范围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的文化表现形态。[3]因此,东北地域文化又称东北文化,指的是“东北人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由物质与精神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东北区域特征。”东北文化包涵了整个东北当地的文化现象,它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范畴,包含历史与意识形态的内容,具有独特的社会时代感与历史存在感。东北地域文化是一种多元历史文化,它的构成与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生产模式改革的相对滞后性、不同民族文化主导地位的变更等,众多因素给东北人民的文化创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成就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特征。电影人对传统文化的呈现源自于对其成长环境地域文化的热爱。东北电影的文化印记并非扑面而来,而是缓缓地流淌在诸如英雄历史情节、乡村爱情故事和边陲民族风光里。
(二)东北电影发展历程
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党为建立自己的电影生产基地,派刘健民、赵东黎进入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满映”),并于1945年10月1日建立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5月23日,东北电影公司迁往合江省兴山市(今黑龙江省鹤岗市),东影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胆识,用勤劳的双手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基地,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回长春,1955年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99年组建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长影完成文化体制改革,2005年我国首家世界级电影主题公园长影世纪城开园,2008年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揭幕,2014年长影老厂区改造工程竣工,同年长影海南“环球100”项目正式启动。多年来长影拍摄了大量的优秀影片,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而六七十年代,黑龙江和辽宁两省也相继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厂。[4]
东北电影一直在寻找振兴电影文化产业的新基点,并渐渐明确了以电影为主题、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的电影制作模式。在60多年的艺术实践过程中,东北电影表现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情,用艺术的手段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矛盾,塑造了深入人心的银幕形象,推出了《董存瑞》《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上甘岭》等一大批题材广阔、民族风格浓郁和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优秀影片。又如《人到中年》《花园街五号》《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影片,歌颂了在社会大变革阶段为改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英们。随着时代的发展,东北电影开始着眼于普通人的生活,并慢慢加入了地域文化的元素。《她从雾中来》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过年》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北方农村在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下受到的影响;《男妇女主任》生动地展现了东北农村的生活状态,以浓郁的乡土气息感染观众;《九香》和《喜莲》中的女主人公则是新时代东北农民勤劳智慧的典型代表。东北电影不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更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蒋筑英》《大禹的传人》《留村查看》《炮兵少校》等影片用工笔画般细腻的手法,呈现了当代北方人民纯洁美丽的心灵世界。 (三)影视文化传播
传播致效的最终决定者与评判者是受众,东北电影所呈现的东北地域文化所传达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能否被广大受众认同,从而兼顾市场和文化两方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自身的接受状态。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刘老根》《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连续创下了春节档电视剧的收视奇迹,[6]而其都是以东北乡村题材为背景的,这也为东北电影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东北电影中充溢着东北的地域文化符号,蕴涵着东北的人文历史,承载着介绍东北自然特点、描绘东北人民性格的历史使命。东北特有的风土人情、建筑风格、文化艺术等都会在电影背景中给予体现。同时,东北人的性格、情感以及独有的精神面貌等也能够在人物塑造中渐渐显露。从这个层面上讲,东北电影在创作中,从剧本创意到场景选择再到演员表演都显得尤为重要。当电影创作经过艺术表达上升到文化层面的时候,它则肩负起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依托地域文化内涵,继承并传播优秀地域文化特色,创造更高的经济与文化效益,这是保证电影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