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斯基电影中的悲剧精神
如上所述,波兰斯基影片中对人与环境、人与自身剧烈矛盾冲突的刻画,展现出导演深沉与厚重的悲剧意识。虽然这些影像中充满了暴力、背叛与死亡等黑色元素,但影片中的主人公却并不都是任凭命运摆布的“沉默的羔羊”。虽然,人们难以挣脱命运的悲剧性、难以改变生存的环境,无法摆脱人性的弱点,但他们并不绝望,而是表现出坚韧的生命力和精神意志。也正因如此,影片从浓重的悲剧意识中,投射出崇高与悲壮的悲剧精神。特别是波兰斯基后期的几部电影,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主人公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抗争精神。这些主人公最终都穿过了重重险境,走出命运的黑暗地带。《钢琴师》《雾都孤儿》与《影子写手》等,都是这类影片的典型。
首先,波兰斯基善于展现人性的复杂,从而使影片更真实,人物形象也更血肉丰满。其电影通过主人公所传达的悲剧精神,也更耐人寻味。《苔丝》中,苔丝被亚雷玷污后,并没有毅然拒绝他,而是忍受了一段无爱的感情后才回到老家。导演没有将她塑造成一个完全脱离现实的纯粹的圣女形象,而是表现出她内心脆弱与坚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峙与对抗,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影子写手》中替人捉刀代笔的男主人公伊万不幸被卷入到一场政治旋涡当中。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从未想过会经历如此扑朔迷离与危险的境遇。但令他真正陷入困境的还是对事业和金钱的急功近利。伊万在出发之前,已经对这一写作任务充满了疑惑,却经受不住欲望的诱惑上了飞机。在发现这场政治阴谋之后,伊万又以自己的方式发起了对权威的挑战。波兰斯基以开放式结尾,激起观众诸多遐想,透射出鲜明的悲剧精神。 其次,波兰斯基的电影中虽然常常充斥着死亡、暴力和背叛等黑色元素,其影片架构也多有悬念。但其电影又始终保持着一种内敛与从容的气魄。无论是充满神秘色彩的《第九道门》《罗斯玛丽的婴儿》,还是以真实历史为题材的《钢琴师》,都保持着一种纪录影像风格。如,《钢琴师》中,影片一开始就在钢琴声中以黑白影像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1939年的波兰首都华沙。此时的华沙并未受到战火的侵袭,波兰斯基以长镜头的方式,描摹出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一派祥和的气氛,观众会误以为看到的是纪录片。《钢琴师》大部分时间通过主人公的有限视角展开叙事。观众与主人公一起审视现实世界,一起经历未知的命运。这使得其影片总是具有一种朴素的力量。这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观众与主人公也容易获得情感的同一性。也正因如此,影片中所透射出的悲剧精神才更令观众感同身受,更能打动人心。在展示钢琴师斯皮尔曼的逃亡之路时,有限视角则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斯皮尔曼躲藏的住所被坦克轰炸后,他躲过了纳粹的步枪,并隐藏在一栋公寓楼里直到天黑。斯皮尔曼不敢贸然走出公寓,他打开了门上的猫眼,并向外窥视。在有限视角中,街上的境况被圈在环形视野中,而观众也通过斯皮尔曼的视角,看到了街上的尸体,他内心的恐惧令观众感同身受。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