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链与后电影产业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电影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经历了近百年的中国电影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业已形成的电影产业链在带来超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扮演着文化传播的重要角色。但由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加之我国电影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导致了观众整体需求与投资回报不稳定、持续盈利困难之间的矛盾,影响了电影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将电影产品打造成可持续消费产品,适应互联网冲击下的电影产业“新常态”,完善后电影产业市场开发,探索一条电影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成了全球电影产业浪潮下中国电影人的重要课题。
电影产业链具有系统、完整的结构。它包含策划、制作、发行、放映、衍生产品研发等几大体系,需要由很多相关行业:包括电影集团、电影制片厂、影视制作相关公司、电影发行机构、电影院线等通力合作完成。电影产业不仅是电影产品的生产、制作、院线推广、放映,还包括随片广告、音像制品的生产与发行,电视、互联网媒介的授权播放,电影主题衍生的电脑游戏、服装、玩具的生产与销售,以及主题公园的建设等一系列后电影产业的运营。除了电影票房收入外,所有和电影内容相关的产品及其收益,我们称之为后电影产业。从电影产业高度发达的美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后电影产业的总体产值一般为电影票房的4~5倍。随着电影投资、宣传和发行成本的持续增长,仅依靠院线收入已不能满足电影成本的回收和再生产。优秀的电影产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电影院里,更大的商业价值体现在电影衍生产品,即后电影产业中。以迪士尼公司为例,它的产品王国颇具规模,2013年消费者产品营业额高达356亿美元,利润为111亿美元,高额的利润达到了迪士尼电影电视娱乐部利润的180%,成为产业重要的一环。[1]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业,在生产形式和传播方式上都打上了“工业化文化”的烙印,拷贝复制的生产模式更体现了其工业化创制和市场化运作的特质。好莱坞电影产品收入构成为二八定律,即20%来自于票房,80%来自于非银幕营销。因此,大力开发后电影产业产品,完善电影产业结构,将电影产品打造成可持续消费产品,形成持续性盈利模式,明确电影产业中的文化内涵,才能保证电影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